今天是是第十个世界肝炎日,但我们对肝炎的分型、危害程度、传染性等科普知识了解得依然不足。拿乙肝来说,很多人知道它具有传染性,常常谈其色变,甚至对乙肝患者带有偏见,但对它的传播途径却知之甚少。有时候多了解未知未尝不是对抗恐惧的一种办法。
有传染性的肝炎是哪些?
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通常是指由多种致病因素(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药物、酒精、自身免疫因素等)使肝脏细胞受到破坏,肝脏功能受到损害,引起身体一系列不适症状,以及肝功能指标的异常。
肝炎的类别有很多,如因长期酗酒引起的酒精性肝炎;脂肪在肝细胞中过度沉积造成的单纯性脂肪肝;不合理用药的药物性肝损伤;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范畴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最常见的是病毒性肝炎,目前已被公认的有甲、乙、丙、丁、戊五型,也是肝炎之中真正具有传染性的几种。
其中乙肝是致死率最高的病毒性肝炎,大多数急性感染者没有任何的症状,10%的患者会转入慢性肝炎,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有数据显示,我国现有乙肝病毒携带者七千万。乙肝和丙肝影响全球3.25亿人,并且每年导致万人死亡。
乙肝病毒有哪些传播途径?
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根据年前所知,HBV就只对人和猩猩有易感性,引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完整的乙肝病毒呈颗粒状,也被称为丹娜颗粒(Dane,于年由丹娜发现)。乙肝是中国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
当乙肝病毒进入肝细胞后,会褪去外壳,DNA彻底入侵,再经过转录、翻译、复制等过程变成病毒体,从肝细胞浆释放至肝细胞外。
目前乙肝的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
01
母婴传播
包括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不过婴儿在宫内传播引起的只占10%,大部分还是在围生期(指孕妇围绕生产过程的一段特殊时期,分为产前,产时和产后三个阶段)和出生后的密切生活接触的水平传播。
我国约有30%~50%的乙肝患者是母婴传播所致,成人肝硬化、肝癌90%以上是婴幼儿时期感染上乙肝病毒的。
02
血液传播
在医院检查治疗过程中,使用未经严格消毒被HBV感染的医疗器械,或者输入被HBV感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或者与感染HBV的吸毒者共用针头等都会感染乙肝病毒。
03
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播
密切的生活接触,比如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会使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唾液等分泌物通过黏膜或皮肤微小的擦伤裂口进入易感者的机体造成乙肝病毒感染。
04
性接触传播
性接触也属于体液传播的一种,若没有做好安全措施,也会感染。
所以正常的情况下的接触是不会感染的,比如一起就餐(消化道不适合HBV的生存)、握手(人体有抗病能力,汗液所含的酸类物质不利于病菌、病毒生长)、拥抱(无实质性接触)、游戏(同理)、同室居住(如集体住宿,HBV不会随唾液在空气中传播)、同单位同班(同理)……
目前接种疫苗仍是预防乙肝的有效办法。
主要注意的是,新生儿需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越早接种越好;高危人群,如经常需要输血的人、器官移植受者、乙肝患者/乙肝病毒携带者家属、医务人员等容易接触到乙肝病毒的人也需要接种。
乙肝疫苗全程3针,第一针接种后第1个月接种第二针,第6个月接种第三针。3针全部打完,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效果最佳。接种完乙肝疫苗可以通过复查“乙肝两对半”,查看是否已经产生乙肝抗体。建议最好5年后进行复查,如果抗体滴度不够,需要再次注射疫苗。
目前乙肝有很好的抗病毒药物,多数情况下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并让患者能够正常工作、学习、生活(包括结婚、生育),所以大家不必谈乙肝色变,定期体检,尽早预防即可。
厦门科普
ID:xiamenkepu
陪你聊点儿有意思的科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fbmgc.com/zcmbyf/18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