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丙型肝炎是由HCV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对急性丙型肝炎患者给予正确的诊断及合理的治疗,对阻止疾病进展尤为重要。HCV感染是引起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感染HCV6个月以内被认为是急性感染期。急性丙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多样,但缺乏特异性,给诊断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肝霖君总结了急性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进展,为更好认识急性丙型肝炎,选择合理的诊疗措施提供参考。
一、急性丙肝流行病学
HCV感染呈广泛流行,目前全球至少有1.8亿人被感染,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每年新增病例万~万,我国一般人群抗HCV总阳性率为0.43%,慢性HCV感染者大约有万人。由于急性丙型肝炎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部分患者症状不明显,诊断率低,所以目前还缺乏急性HCV发病率的确切数据。
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如输血或血制品、静脉药瘾、医源性感染和职业暴露等。在我国HCV感染的高危人群包括:
有偿献血者、特别是有献血浆历史者;
年前使用过血液制品者;
静脉药瘾者;
HIV感染者;
接受过手术、输血、血液透析或介入性治疗患者;
有不安全性行为者;
感染HCV的母亲所生的新生儿;
接触HCV的医护人员、急救人员等。
二、急性丙肝临床特点
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7周)。感染病毒量较少的个体会有一个比较长的潜伏期,感染病毒途径的不同也可能影响潜伏期的长短。感染病毒后HCVRNA水平迅速上升,而反映肝脏损害的指标ALT在感染4~12周后才出现升高。约1/3的感染者可能在未检测到抗HCV时已经出现肝炎活动,患者ALT水平可以达到正常值上限10倍以上,同时可以伴有胆红素的升高。
急性HCV感染发病阶段约81%的患者可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低热、皮肤瘙痒、肌肉疼痛等,症状多且明显,但缺乏特异性,在有症状患者中约有50%~84%会出现黄疸,黄疸是急性HCV感染者最具特征的肝病症状。急性HCV感染引发的暴发性肝炎非常少见。一部分HCV感染呈自限性经过,血清HCVRNA在感染后3~4个月内检测不到。虽然这部分感染者自发清除HCVRNA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的研究显示一些因素如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的有无、病毒基因型及IL-28B基因型等可能与病毒的自发清除相关。魏来教授等在一项大样本人群的研究中发现,在急性感染者中,女性感染者疾病自愈的几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其原因是否与女性较高的雌激素水平有关目前还不清楚。与HBV感染不同,感染HCV的年龄越小越有利于机体自发清除病毒。
三、急性丙肝诊断方法
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要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来进行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包括:16周内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
临床表现特点为: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及黄疸。一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生化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约50%~84%的症状明显的急性丙型肝炎患者胆红素升高,抗HCV和HCVRNA阳性。
HCV抗体检测:急性HCV感染者在发病初期抗HCV的阳性率只有50%~70%,3个月后阳性率才可上升至90%以上,所以仅凭抗HCV检测诊断急性HCV感染存在一定的滞后
抗HCV的阳转通常发生在病毒血症后的32~46d,在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者中可能要12~48周才能检测到,所以临床中应动态监测抗HCV变化。
HCVRNA检测:对怀疑是急性丙型肝炎的患者,在抗HCV仍为阴性时唯一敏感可靠的指标是通过PCR检测血清中的HCVRNA。HCVRNA阳性一般早于抗HCV阳性,因此对于临床出现急性肝炎表现的患者如有HCV感染的危险因素,即使抗HCV阴性也应检测HCVRNA,一旦检出HCVRNA阳性即可确诊。如果不能够在感染早期进行检测,病毒载量的波动及低水平的病毒血症对辨别急性感染也是有帮助的。
HCV核心抗原检测:是新近发展的一种HCV感染的检测方法,在HCV感染诊断中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HCV核心抗原于HCV感染后12~15d即可检测到,较抗HCV出现提前5-7周,仅较HCVRNA晚1d,且与血清中HCVRNA载量呈正相关,并在HCV感染治愈或康复后消失。因此,用HCV核心抗原筛查也可作为HCV感染的早期诊断依据。
四、急性丙肝的治疗
治疗时机
急性丙型肝炎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可以获得90%以上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部分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可以自发清除病毒而使疾病自愈,只有不能自发清除病毒者才须要给予抗病毒治疗,因此如何选择恰当的治疗时机是非常重要的。
Wiegand等观察了24例HCV自发清除患者,他们发现在诊断后12周时仅2例HCVRNA仍可检测到,而16周时HCVRNA全部检测不到,提示绝大部分的HCVRNA自发清除在12周内出现,所以对急性丙型肝炎患者特别是有症状的患者至少观察12周后再开始治疗是合理的,并不影响治疗效果。无症状患者自发清除的可能性比有症状者低得多,应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因此,急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应推迟8~16周,每4周进行HCVRNA检测,以期其自然痊愈,特别是对有症状的患者。
急性丙肝是否要联合利巴韦林
对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初始治疗中是否联合利巴韦林仍然存在争议,目前对急性丙型肝炎推荐的治疗方案仍是干扰素单药治疗。联合利巴韦林并不能显著提高SVR率,但是对于尚不能明确急性感染还是慢性感染的患者联合治疗是可以考虑的。德国的一项对急性丙型肝炎的研究发现,对随访12周HCVRNA仍为阳性的延迟治疗的依从性良好的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可以获得与早期治疗患者相似的应答率。
疗程确定
如何用最短疗程的治疗获得高SVR率是急性丙型肝炎治疗中一直受到连云港市红十字会举行2016联合海上综合连云港市红十字会举行2016联合海上综合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fbmgc.com/zcmbyy/9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