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肝炎日-谈谈两种介水传播的肝炎病毒
7月28日是世界是第10个世界肝炎日,年的主题是“没有肝炎的未来”。
肝炎(学名:Hepatitis)是肝脏的炎症。肝炎的原因不同,最常见的是病毒造成的,由病毒造成的肝炎按照其病毒系列不同分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和庚型肝炎共六种类型病毒性肝炎。其中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病毒是可介水传播的。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27日说,尽管全世界在消除肝炎方面已取得不少成就,但新冠疫情加速蔓延让消除肝炎之路变得更加艰难。因此作为水务工作者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水处理和消毒工作,严防肝炎病毒的介水传播。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卫生准则》第四版对两种肝炎病毒的危害和介水传播的风险给出了明确说明。
甲型肝炎病毒
1)概述
甲型肝炎病毒是小RNA病毒科肝病毒属的唯一成员。和小RNA病毒科其他的成员一样,甲型肝炎病毒具有同样的结构和形态特征(见肠道病毒的概述)。人和猿猴的甲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不同,用常规的细胞培养方法不能容易的培养和检测到甲型肝炎病毒。环境样品中的甲型肝炎病毒的确认主要是基于PCR的技术。
2)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甲型肝炎病毒具有很高感染性,且感染剂量低。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甲型肝炎,也称为“传染性肝炎”。和其他肠道性病毒类似,甲型肝炎病毒通过摄食进入胃肠道而感染上皮细
胞,然后进入血液和肝脏,导致严重的肝细胞损伤。有90%的感染,特别是儿童的感染几乎没有肝损伤,所以感染后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可产生终身免疫。通常,甲型肝炎的严重程度随年龄而加剧。肝细胞损伤可导致肝特异性酶释放,如在血液中作为诊断标识的谷丙转氨酶。肝细胞的损伤也导致肝脏不能有效清除血液中的胆红素,而胆红素的累积可引起黄疸和黑尿。甲型肝炎的发作通常发生在28~30d潜伏期后,表现出突发的疾病特征,包括发热、全身乏力、恶心、厌食、腹部不适,最后导致黄疸。虽然甲型肝炎的病死率不到1%,但是肝损伤的修复很慢,患者在6个星期或更长的时间丧失劳动能力,造成显著的疾病负担。50岁以上患者的甲型肝炎的病死率偏高。
3)感染源
甲型肝炎病毒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但疾病的流行具有典型的地理特征。患者排泄的粪便含甲型肝炎病毒,有大量可靠的流行病学证据证明,粪便污染的食物和水是甲型肝炎病毒的常见感染源。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被感染儿童的年龄很小,无临床症状而变为终身疫。在卫生条件好的地区,感染发生的时间推迟。
4)感染途径
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而污染的食物和水也是重要的传染源。大量的流行病学证据表明甲型肝炎病毒较其他病毒更易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也常见,传染源包括已感染的食品操作人员,从污染的水中捕获的甲壳类动物和污染的其他产品。人们从卫生条件好的地区到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旅游,会使感染的危险性升高。通过使用注射和非注射性毒品,感染可以在吸毒者中传播。
5)对饮用水的意义
已经肯定甲型肝炎病毒可通过饮用水传播,饮用水中存在的甲型肝炎病毒对人类健康有极大的危险。在水安全计划中,可采用的降低甲型肝炎病毒潜在感染危险的控制措施有保护原水不受人类排泄物的污染,充分的水处理和消毒措施。这些处理措施的有效性尚需证实,也要保护输配水系统免受污染。由于甲型肝炎病毒对消毒有强抵抗力,大肠杆菌(或耐热的大肠杆菌)不能作为判断饮用水中是否存在甲型肝炎病毒的可靠指标。
戊型肝炎病毒
1)概述
戊型肝炎病毒无包膜,含单链RNA基因组,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直径27~34nm。由于戊型肝炎病毒和很多病毒的性质类似,它的分类是个难题。戊型肝炎病毒一度归为杯状病毒科,但最近将戊型肝炎病毒分类到一个单独的科,即似戊型肝炎病毒科。戊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有变异,甚至存在不同的血清型,如人类甲型肝炎病毒只有一个确定的血清型。戊型肝炎病毒不能用常规的细胞培养方法培养和检测。环境样品中的戊型肝炎病毒检测主要是基于PCR技术。
2)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戊型肝炎病毒引起肝炎,在很多方面类似于甲型肝炎。不过戊型肝炎的潜伏期较长(平均40d),孕妇感染后的病死率高达25%。发生地方性流行时,第一例感染通常发生在青年而不是儿童。尽管戊型肝炎病毒存在抗原差异性,但单次感染可获得终身免疫力。全球戊型肝炎病毒的流行具有特征性的地理分布。戊型肝炎病毒在世界某些发展中地方可引起地方性肝炎,如印度、尼泊尔、中亚、墨西哥和非洲部分地区。在这些区域,戊型肝炎病毒是引发病毒性肝炎最重要的病原。在其他国家,如日本、南非、英国、北美和南美、澳大拉西亚(大洋洲)和中欧,虽然血清阳性率高,但临床病例数和疾病的暴发却很少,其中的原因不明。
3)感染源
戊型肝炎病毒随感染患者粪便排出,在原水和处理过的污水中可检出病毒。污染的水与疾病的大暴发有关。戊型肝炎病毒与其他肠道病毒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唯一可感染动物宿主的肠道病毒,动物宿主包括家养的动物,特别是猪,还有牛、山羊甚至啮齿动物。
4)感染途径
有报道戊型肝炎病毒可发生继发传播,即从患者传染给接触者,特别是护理人员,但较甲型肝炎病毒少见。戊型肝炎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低水平传播提示粪便污染的水在戊型肝炎病毒传播中较甲型肝炎病毒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已有记载,数千人经水源性传播而引发疾病。这包括1954年发生在印度德里的一次有4万人感染的暴发;1986~1988年发生在中国新疆维吾尔地区有超过1万人感染的暴发;1991年发生在印度坎普尔有79000人感染的暴发。动物宿主也是一种传播途径,但至今尚未阐明在多大程度上人可经动物而感染戊型肝炎病毒。
5)对饮用水的意义
已证实被污染的水是戊型肝炎病毒的一个来源。存在于饮用水中的戊型肝炎病毒可对健康构成重要风险。没有实验证据表明戊型肝炎病毒对消毒有抵抗力,但是经水传播而导
致疾病暴发的资料提示戊型肝炎病毒和其他肠道病毒一样可能对消毒有抵抗力。在水安全计划中,可采用的降低戊型肝炎病毒潜在感染危险的控制措施有保护原水不受人类和动物排泄物的污染以及充分的水处理和消毒措施,处理工艺对该病毒去除的有效性尚需要证实,也要保护输配水系统免受污染。由于戊型肝炎病毒可能对消毒有较强抵抗力,大肠杆菌(或耐热的大肠杆菌)不能作为判断饮用水中是否存在戊型肝炎病毒的可靠指标。
(图片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fbmgc.com/zcmbyf/18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