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准备活动
在运动前一定要做准备活动,如伸展、弯腰、下蹲等,否则容易引起扭伤、碰伤、骨折等。打太极拳,人的下肢静力负荷很大,踝、膝关节及其周围的韧带负担特别重,比平常走路所承受的要大好几倍,甚至10倍以上(因工夫深浅而异)。
运动中颈、脊、腰、髋、踝、肩、肘、腕等关节又不停地旋转运动,特别是踝、膝关节,骼股韧带、腹股沟韧带等,往往会因骤然着力闪挫,扭伤关节周围软组织及韧带。实践证明,在做准备运动后打拳,不但关节、韧带不易挫伤,肌肉不易劳累,而且特别容易沉稳,做独立、蹬脚等平衡性动作也站得比较稳。
二、运动适中
我们平时太极拳运动量的大小决定于锻炼时间的长短,速度的快慢,呼吸的深浅,工夫的高低等因素。运动量因人而异,不能统一规定,以练完后感觉轻松,心胸开阔舒畅,精神清爽而腰以下不倦怠为度。
如果是为了防治疾病而去打拳,运动量也不宜过大。特别是肝炎、浸润型肺结核、内脏下垂、冠心病常有心绞痛史的病人,连续打拳不宜超过30分钟,也不适宜练速度较快、不易调节呼吸而带跳跃动作的套路。一般人不间断地练1小时,运动量大抵适中,练简化太极拳3遍以下者可算是小运动量。
但如果基础好的人认真练15分钟,也可以致大汗的。有些人练完太极拳后会感到胸翳、气闷,甚至头眩作呕、肩疼腰酸,这并不表示运动量大了,而应该从运动要领、锻炼方法等技术问题上找原因。
三、姿势正确
要做到四点:
一是心静体松,精力集中。保持松静,首先要把大脑静下来。然后放松周身肌肉关节和内脏器官。排除一切干扰因素,全神贯注投入到练拳中去。
二是虚领顶劲,尾闾中正。头正颈直,虚领顶劲。口唇自然闭合,下颌向里收,舌放平,动作要向何处,眼神先去,眼随手动,手到眼到,停时目光经食指前视。
三是沉肩坠肘,坐腕舒指。肩要松沉平齐,不可一高一低。肘要松沉微屈。意贯指尖。
四是含胸拔背,气沉丹田。锁骨平准对齐,胸肌放松,称作含胸。背肌也要放松,背肌骨节微有上提之意,背部皮肤有绷紧的感觉,称作拔背。
四、动作规范
要做到四点:
一是以腰为轴,上下相随。腰为主宰,带动四肢运动。腰腹肌转动,胸背肌亦随之转动,带动四肢的缠绕圆转。作到上下呼应,融为一体,内外、上下、左右、前后要协调一致。内外合一,一气呵成。
二是步法灵活、虚实分明。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运动时两腿要分清虚实,随着重心的转移,两足要交替支撑重心,以保持全身的平衡。
三是势正招圆,连绵不断。势正是指动作端正,不散漫,不蜷缩,不歪斜。招圆是指动作圆满,舒展不拘不僵。动作之间要求连绵不断,招招贯串,整套动作要一气呵成。
四是以意导动,内外合一。打太极拳时,要求精神贯注,意守丹田,要“心静用意”。使意识专注于指挥全身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变化和协调动作。动作过程中,内部与外形的开合虚实和旋转变换,务求作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意想劲到,动必合法。
五、明理懂道
要做到:练理不练力,练本不练标,练身不练招。
一是练理不练力。“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太极拳是陈王廷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根据导引吐纳和“太极”“阴阳”学说创编的。所以,分析中医理论、道家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对提高太极拳的运动水平有积极的意义。练“力”指的是练习气力,这种练法虽然将局部力量练得很大,但这种力量是拙力、僵力,缺乏灵活性。这就是有的人力量很大,交手比试中,却如牛入泥潭,有力使不出,而被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太极高手一招所制。所以这种练法为太极拳家所不取。
二是练本不练标。“本”是指我们的本源、根本,即肾中元气和下盘功夫。“心为一身之主,肾为性命之源,必清心寡欲,培其根本之地,无使伤损,根本固而后枝叶荣,万事可做,斯为之要”。“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源,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筹”。练“标”是指以练习身体各个部位的力量和硬度为主的局部练习方法,这种方法违背了太极拳的运动规律。练“本”实际上就是“稳固根基,充实内气”。在周身相随、内外合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扎稳下盘,促使内气充实和饱满。“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严格按照习练太极拳对周身各部位的要求练习拳架;是培根润源的方法。“下盘稳固,上肢自然轻灵”是稳固根基的窍要。充实内气即培养元气。肾藏元阴元阳,为先天根本和发气之源。元阴以养五脏之阴,元阳以养五脏之阳,周身之阳得以温,阴得以养,故生机旺盛,则反过来又益于肾气充盈丹田。这样相得益彰,使根本固,源流润,肾气足。肾气足则内气充盈,五脏得养,精力充沛,反应灵敏,身轻体健,此为本源之一。本源之二是在周身放松的基础上,气纳丹田、沉人涌泉,达到上盘灵、中盘活、下盘稳固。
三是练“身”不练招:
(一)练太极身法:练“身”就是练太极身法和整体功力,并非追求“招”的用法,即每一动作的攻防含义。初练太极拳者爱了解每招每势的用法,不在基本功上下功夫;因而练了许多年没有进步。太极拳练习者如果单从招式上去解释和理解太极拳的用法和内涵,就不可能得到太极拳之精髓,如同练习书法只懂得字简单的笔划,忽略了字的整体神韵一样。
太极拳的身法讲究手、眼、身、法、步,手臂灵活,眼睛顾盼有神,身法灵活,动作正确,步法扎实有力。具体表现在:全身空灵,身体皮肤感受的高度灵敏性,也就是接受信息传递并采取行动的应激反射能力;通过顺逆螺旋运动的旋腕转膀、旋踝转腿和旋腰转脊形成的旋转连贯如一的太极身法和舍己从人、顺随化解的功夫。
太极拳的整体功力表现在刚柔相济,外有松活弹抖,内有虚实变换,周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就是说不仅身体各部位都相当灵敏,周身无处不是手,挨着何处何处击;而且,蓄发相变、八面支撑、周身内外浑圆一体,犹如太极之象,达到“身如火药,一触即发”的内气充实饱满的程度。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讲,表现在大脑皮层中兴奋与抑制、肌肉收缩与放松、肌肉的活动与内脏器官的活动已建立了巩固的协调关系,化发合一,随机应变。
(二)练整体功力:练太极身法和整体功力必须注重太极拳的基本功练习,如站桩、行桩和基本步法的训练。在此基础上,经过熟练套路、动作正确、去僵求柔的过程,达到周身相随,内外相合,内气充实饱满,从而把功夫练上身。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这就是说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注意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气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
另外,在意气方面,太极拳和静功(桩功)是相同的,都着重练意和练气;但太极拳是在运动中练(动中求静),所以在练习过程中还要注意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周身咬合的螺旋运动,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快慢相间和刚柔相济运动。另外在内气充足的情况下,还要把太极拳式内的单势发劲分别抽出来练习,以及练抖杆子、推木桩、打沙袋等,从而炼出强大的整体爆发力。
更多精彩内容讲解如何治白癜风北京治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fbmgc.com/zcmbyf/15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