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肝炎的鉴别
鸭肝炎俗称“花肝病”,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率的传染性疾病。雏鸭一旦感染,会迅速发病并出现死亡。该病已成为鸭的主要传染病之一,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流行特点
鸭肝炎四季均可发生,主要感染3周龄以内的雏鸭,也可引起4~6周龄的幼鸭发病。不同周龄的雏鸭发病,死亡率也不同,1周龄内雏鸭死亡率高达90%以上,1~3周龄的雏鸭死亡率不到50%,4~6周龄的小鸭基本不会出现死亡。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饲养管理不良、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潮湿或拥挤,均可促使本病的发生。
二、临床表现
雏鸭发病后首先表现为精神沉郁,行动迟缓,离群,蹲伏或侧卧;发病12~24小时后,即出现神经症状,身体失去平衡歪向一侧,发生全身性抽搐,两腿痉挛性划动,有时在地上旋转,大部分雏鸭在出现抽搐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死亡,常见死亡鸭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有些病例,往往突然倒毙死亡,而看不到任何症状。
剖检见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严重时呈刷状出血,质软,呈黄褐色、浅黄色或淡红色,个别病例肝脏见有坏死灶;胆囊肿大,充满胆汁,有的也出现胆囊破裂;脾脏有时肿大,外观呈斑驳状;脑充血、水肿、软化等症状。
三、鉴别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理特征,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时需要通过专业实验室的诊断方法,如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试验、分子生物学等。在临床上要注意与以下几种鸭病进行鉴别诊断。
1.鸭瘟
该病是由鸭瘟病毒引起鸭的一种高死亡率的急性传染病。虽然各种日龄的鸭均可感染发病,但3周龄以内雏鸭较少发生死亡;与鸭病毒性肝炎对1~2周龄易感雏鸭有极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超过3周龄雏鸭不发病等明显不同。患鸭瘟的鸭食道、泄殖腔和眼睑黏膜呈出血性溃疡和假膜为主要特征性病变,但没有抽搐和角弓反张症状,与鸭病毒性肝炎主要以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等不同。
2.鸭曲霉菌病
鸭曲霉病,又称曲霉菌性肺炎,主要是由烟曲霉等真菌引起的鸭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是在呼吸器官组织中发生炎症,尤其是在肺和气囊出现灰黄色的结节,胸腹部气囊也有霉菌斑。此病主要发生于雏鸡,多呈急性经过,发病率高,可造成大批死亡,成年鸭多为散发。本病没有像鸭病毒性肝炎的肝脏肿大出血的症状。
3.鸭大肠杆菌病
该病冬春季多见,夏秋季较少,1~5周龄小鸭常发生,1~3周龄最易发病。该病主要症状为咳嗽、拉黄绿色稀粪、恶臭、呈青绿色或灰白色,肛门周围污秽;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可见心包粘连、心包内充满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脏肿大、瘀黑色,肠道肿大明显、肠内容或腹腔极易腐败。这些症状与鸭肝炎引起的症状和病变都不一样。
4.鸭传染性浆膜炎
该病以出现神经症状、腹泻等临床表现,与鸭病毒性肝炎相似,但鸭传染性浆膜炎可在各日龄均可发病,其病原体为鸭疫巴氏杆菌,对抗生素治疗有效;鸭肝炎多发于2周龄内,对抗生素治疗无效;浆膜炎的主要病变为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同大肠杆菌病相似,与鸭肝炎不同。
5.鸭伤寒
该病有时出现突然倒地,头向后仰、痉挛,数分钟后死亡,易与鸭病毒性肝炎相混淆。但鸭伤寒开始发病时粪便呈稀粥状,后为水样,眼流泪、眼结膜发炎,病鸭缩颈怕冷,呼吸困难。剖检肝脏肿大,呈古铜色,有灰白色的坏死点,与鸭病毒性肝炎的严重出血不一样。
四、防治措施
(1)生物安全措施:鸭病毒性肝炎的预防首先要建立严格的防疫消毒制度,特别是对饲养员的流动、运输车辆的往来、用具和鸭舍垫草的卫生消毒方面尤为重要。对雏鸭进行自繁自养,可预防本病的传入。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搞好鸭舍内外的清洁卫生,对鸭舍、设备、用具等进行仔细的清扫,先用3%~5%氢氧化钠溶液消毒地面,后用0.3%的过氧乙酸喷雾消毒。
该病具有发病急,死亡快的特点,一旦出现疫情,应及时把发病鸭群与健康鸭群严格隔离,并实行专人管理,以避免病情进一步向周围扩散。加强鸭舍通风,以及时排出舍内污浊的有害气体,病死鸭要严格处理,可采取焚烧或深埋的方法。污染的垫料、粪便和饲养工具等未经消毒处理不能随便运去场外。鸭群密度大时,要适当分群,为防止鸭舍过度潮湿,还要及时更换垫草,避免因应激因素造成病情加重。
(2)疫苗免疫
(3)中药治疗:中药以清热、解毒、利湿为原则。
用鲁星兽药保六畜兴旺
服务----
北京专业白癜风医院在北京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fbmgc.com/zcmbwh/9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