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的领头人——大学生曹亮回乡创业的故事
络,发展社员农户超过700家,日均食用菌成交量超过5吨,农产品销售渠道遍及全国各地,乃至远销俄罗斯、越南、朝鲜等地。大学生又回村了1988年,曹亮出生于随县万和镇,他的父亲曹刚兵在当地从事香菇、木耳生意的。2008年,曹亮大学毕业回家乡,也做起了食用菌生意。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带着浓厚的书生气回乡摸索经营之道。“有些地方方言有差异,沟通有些难;也有些村民认为我太年轻了,不太信任我……”曹亮独自1人开着小货车走村串户当起了小贩,遇到很多困难。两天3夜一路向北,从万和镇周边一直跨到河南边疆的村镇,挨家挨户地询问收购,终究成交的客户却不足10户,曹亮觉得和早期白癜风治疗方法村民商讨农产品的价格真的好难,“有时候村民觉得我报价太低,有时候他们报价太高我也接受不了。而且每户香菇的质量有差异,价格总拿捏不准,终究买卖也常常谈不拢。”扎根农村做事业,就必须摆平心态走近农民。“跟农户打交道,遵守互利互惠的原则,恳切耐心的沟通,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曹亮说,刚开始的挫折让他急躁心态改变很多。走村串户留下联系方式,曹亮渐渐地建立起自己的客户群……当起农村经纪人“有些地方较偏僻,交通不便收购困难;不同地方,农户知晓的市场信息量不同,收购的农产品质量也良莠不齐……”曹亮思索,如何建立起一个稳定的收购络,能更密切的联系农户、提高产品收购质量。因而,建立一个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想法,在曹亮心中渐渐萌芽。“如果能够把农户联系起来、信息同享,提高农产品的种植质量,产品的价格自然也可以提升……”曹亮介绍,经过几年的的努力,已积累了很多长时间联系的供货农户,建立合作社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产品的收购量和质量存在起伏,产品销售范围也仅限于城区和附近的乡镇,从长远来看,合作社的建立有利于产品外销,也是发展所需。2011年5月,经过多方准备,随县万和镇富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加入的农户从最初50多户发展到700多户,香菇、木耳等农产品收购量有了保证,曹亮也从最初的收购农产品的小贩,成为跑销路、走市场、联系销售客户的农村经纪人。“之前愁买,现在愁卖。”以往只从事农产品收购再销售,现在合作社建立了,曹亮也在思考着如何帮助社员提高食用菌种植的产量和质量。在发掘销售市场的同时,不定期地向社员发布最新的市场信息,引导农户科学种植;合作社也逐步建立起了加工车间、包装车间、贮存的专用仓库,让优良农产品卖出好价钱。线上线下拓市场“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酒香也怕巷子深’...”曹亮说,如果能够减少中间流通环节,直接将本地的产品销往外地,产品利润将更可观。随后,曹亮带着故乡的食用菌样品,访问武汉、郑州、信阳等各地的农贸市场。大半年下来,吸引了很多客户前来咨询。“1斤香菇经过加工打包,相比普通贩卖收购可以提高1元的利润;直接销往外地客户,又可增加最少1元的利润……”曹亮说,通过农产品与大市场的对接,既下降了市场波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减少中间环节,农户的利润也得到提高。在跑市场的进程中,曹亮注意到上销售也特别火爆,因而尝试着在各种批发交易站上发布其合作社的农产品供应信息。“单靠双腿跑市场太有限了,现代科技的应用,也可以为我们产品的宣扬推行发挥很好的作用。”曹亮说,通过互联吸引了很多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大厂商来咨询洽谈。“下一步,我想联合其他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团组织,扩大合作社的农产品销售种类……”回家打拼好中医白癜风的治疗几年了,曹亮说,能依托本身的努力、政府和乡亲的支持做一份事业,感觉很充实满足。本报陈巧玲通讯员周剑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fbmgc.com/zcmbwh/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