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腮腺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腮腺炎病毒除侵犯腮腺外,还可能累及其他腺体和器官,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等。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冬春两季较易流行。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均成为传染源。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飞沫传播。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尤以5~15岁为多,能在儿童集体中流行。感染后具有持久免疫。
本病中医称痄腮,又称为“鸬鹚瘟”、“蛤蟆瘟”。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
(1)病因 腮腺炎病毒系副黏病毒科的单股RNA病毒。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该病毒能被福尔马林、来苏液及紫外线迅速杀灭。
(2)发病机制 腮腺炎病毒从呼吸道侵入人体后,在上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中增殖,导致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然后进入血循环,播散至腮腺和全身各器官;病毒在此进一步繁殖后,再次侵入血循环,侵犯第一次病毒血症未受累的器官,引起其他器官相继发生病变。由于病毒对腺体组织和神经组织具有高度亲和性,可使多种腺体(腮腺、舌下腺、颌下腺、胰腺、生殖腺等)发生炎症改变,如侵犯神经系统,可导致脑膜脑炎等严重病变。
(3)病理 腮腺炎属于非化脓性炎症,间质充血、水肿、点状出血、淋巴细胞浸润和腺体细胞坏死。腮腺导管壁细胞肿胀,管腔中充满坏死细胞及渗出物,可造成腮腺导管的阻塞、扩张和淀粉酶潴留。淀粉酶排出受阻,经淋巴管进入血流,使血和尿中淀粉酶增高。
2。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为感受风温时邪,从口鼻而入,侵犯足少阳胆经,邪毒壅阻于足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结于耳下腮部所致。
(1)邪犯少阳 外感风温时邪,侵于足少阳胆经。胆经之脉起于目外眦,上行至头角,下耳后,绕耳而行,下行于身之两侧,终止于两足第四趾端。邪毒循经上攻腮颊,与气血相搏结,则致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困难;邪毒郁于肌表,则见发热恶寒、咽红等风热表证。
(2)热毒蕴结 若感邪较重,或素体虚弱,正不胜邪,邪从火化。温毒壅盛于少阳经脉,循经上攻腮颊,导致经脉气血凝滞不通,蕴结于腮颊部,则致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热毒亢盛,扰及心神,则壮热烦躁;热毒内蕴阳明,则见纳少,呕吐;热邪伤津,则见口渴欲饮、尿少而黄。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热毒炽盛,邪陷厥阴,蒙蔽心包,扰动肝风,则致高热、神昏、抽搐等症,此为邪陷心肝之变证;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络阴器,邪毒内传,由少阳经脉传于厥阴经脉,引睾窜腹,可见睾丸肿痛,或少腹疼痛,此为毒窜睾腹之变证。
潜伏期为2~3周。常无前驱期症状,腮腺肿大多是疾病的首发体征,通常先于一侧肿大,继之累及对侧。腮腺肿胀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及触痛,表面皮肤不红,张口、咀嚼困难,当进食酸性食物促使唾液腺分泌时疼痛加剧。腮腺导管口(位于上颌第二磨牙旁的颊黏膜处)在早期常有红肿。腮肿1~3天达高峰,1周左右逐渐消退。有时颌下腺或舌下腺可以同时受累。不典型病例可无腮腺肿胀而以单纯睾丸炎或脑膜脑炎的症状出现,也有仅见颌下、舌下腺肿胀者。
流行性腮腺炎是全身性疾病,病毒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腺体而出现症状。甚至某些并发症可不伴有腮腺肿大而单独出现。
1。脑膜脑炎较为常见。一般发生在腮腺炎发病后4~5天,个别患儿脑膜脑炎先于腮腺炎。其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改变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一般预后良好。重症患儿有高热、谵妄、抽搐、昏迷,可能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引起死亡。
2。生殖器并发症 睾丸炎是男孩最常见的并发症,多为单侧。多数在腮腺肿大开始消退时,患儿又出现发热,头痛,睾丸明显肿胀疼痛,可并发附睾炎。30%~50%的病例发生不同程度萎缩,但很少引起不育症。卵巢炎的发生率比睾丸炎少,临床可见腰部酸痛、下腹疼痛和压痛,目前未见影响生育的报道。
3。胰腺炎 常发生于腮腺肿大数日后。表现为上腹疼痛和压痛,伴有体温骤然上升、恶心和呕吐等症。由于单纯腮腺炎即可引起血、尿淀粉酶升高,故不宜作为诊断依据。检测血脂肪酶升高有助于胰腺炎诊断。
4。其他并发症 如心肌炎、乳腺炎、甲状腺炎、关节炎、肝炎等,部分患儿遗留耳聋。
1。血清和尿液中淀粉酶测定 90%患儿发病早期有血清淀粉酶和尿淀粉酶增高,有助于该病的诊断。无腮腺肿大的脑膜炎患儿,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也可升高。故测定淀粉酶可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腮腺肿大或其他病毒性脑膜炎相鉴别。血脂肪酶增高,有助于胰腺炎的诊断。
2。血清学检查
(1)抗体检查 ELISA法检测血清中腮腺炎病毒的IgM抗体可作为近期感染的诊断。
(2)病原检查 近年来有应用特异性抗体或单克隆抗体来检测腮腺炎病毒抗原,可作早期诊断。应用PCR技术检测腮腺炎病毒RNA,可大大提高可疑患者的诊断。
3。病毒分离 应用患儿的唾液、血、尿或脑脊液,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
1。诊断 主要根据流行病学史、接触史以及腮腺肿大疼痛的临床表现,诊断一般不困难。对疑似病例需根据血清学检查或病毒分离确诊。
2。鉴别诊断
(1)化脓性腮腺炎 中医名发颐,多为一侧腮腺肿大,局部疼痛剧烈,拒按,红肿灼热明显。挤压腮腺时有脓液自腮腺管口流出。无传染性。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明显增高。
(2)其他病毒性腮腺炎 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肠道病毒中的柯萨奇A组病毒等均可以引起腮腺炎,对再次发生病毒性腮腺炎的病例,需根据血清学检查和病毒分离进行鉴别。
(3)急性淋巴结炎 耳前、颈部、颌下淋巴结炎,有时易与腮腺炎、颌下腺炎相混淆,应注意鉴别。淋巴结发炎时,局部疼痛较重,肿胀的淋巴结边缘清楚,质地较硬,不以耳垂为中心,局部红肿灼热明显,腮腺管口无红肿,常有头面或口咽部感染灶,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1。治疗原则 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西医无特殊治疗药物,主要为对症治疗。中医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基本治疗原则,同时配合外治法,可促进腮肿消退。
2。西医治疗 对高热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或使用解热药;严重头痛和并发睾丸炎者可酌情使用止痛药。合并睾丸炎时,用丁字带托住阴囊;对并发脑膜脑炎、心肌炎的患儿,可短期应用氢化可的松,每日5mg/kg,静脉滴注;合并胰腺炎时应禁食,静脉输液加用抗生素,也可使用干扰素。
3。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本病以经络辨证为主,同时辨常证、变证。凡仅见发热、耳下腮肿者为常证,病在少阳经;若腮肿同时,伴见壮热不退,神志不清,反复抽搐,或睾丸肿痛,少腹疼痛者为变证,病在少阳经和厥阴经。邪犯少阳者属轻证,治以疏风清热,散结消肿;热毒蕴结者属重证,治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变证邪陷心肝证,治以清热解毒、息风开窍;毒窜睾腹证,治以清肝泻火,活血止痛。此外,还宜配合外治法,有助于局部消肿。
常证
①邪犯少阳
轻微发热,一侧或双侧耳下腮部或颌下漫肿疼痛,边缘不清,触之痛甚,咀嚼不便,或有咽红,舌质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本证见于痄腮初起,或感邪较轻者。临床以轻微发热,耳下腮部肿痛,咀嚼不便,全身症状不著为特征。
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柴胡葛根汤加减。腮肿明显者,加夏枯草清肝泻火,散结消肿;咽喉红肿者,加马勃、板蓝根解毒利咽。
②热毒蕴结
高热不退,多见两侧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口渴引饮,烦躁不安,或伴头痛,咽红肿痛,食欲不振,呕吐,便秘溲赤,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
本证为痄腮重证,临床以高热、烦躁、口渴、腮部漫肿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为特征。本证易发生变证,须及早辨识。
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普济消毒饮加减。腮部肿痛,硬结不散者,加夏枯草、昆布、海藻软坚散结;高热、烦躁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呕吐者,加竹茹清胃止呕。
变证
①邪陷心肝
在腮部尚未肿大或腮肿后4~5天,壮热不退,头痛项强,嗜睡,严重者昏迷,惊厥,抽搐,舌质绛,舌苔黄,脉数。
本证以腮部漫肿疼痛,高热不退,头痛项强,嗜睡,甚或神昏抽搐为临床特征。
清热解毒,息风开窍。
清瘟败毒饮加减。昏迷、抽搐明显者,另服紫雪丹、至宝丹以增强清热息风开窍的作用。
②毒窜睾腹
腮部肿胀渐消,男性多有一侧或两侧睾丸肿胀疼痛,女性多有一侧或两侧或少腹疼痛,伴有发热、呕吐,舌质红,舌苔黄,脉数。
本证以腮部肿胀同时或消退后出现睾丸肿胀疼痛,或少腹部疼痛为临床特征。
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龙胆泻肝汤加减。睾丸肿大明显者,可加荔枝核、橘核、青皮、莪术行气散滞,消肿止痛。少腹痛甚伴腹胀便秘者,加大黄、枳壳理气通腑泄热。
(2)中成药
①板蓝根冲剂:用于邪犯少阳证。每次1袋,每日2次,开水送服。
②五福化毒丸:用于热毒蕴结证。每次1丸,每日2次,开水送服。
(3)针灸疗法 取大椎、翳风、颊车、曲池、合谷穴,针刺,强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
(4)中药外治法
①新鲜仙人掌1块,去刺,捣泥或切成薄片,贴于患腮处,每日1~2次。
②鲜蒲公英、鲜马齿苋、鲜芙蓉叶,可任选一种,捣烂外敷患处,每日1~2次。
③青黛散2g,醋或清水调成糊状,涂于患腮处,每日2~3次。
④紫金锭(即玉枢丹)0.5g或金黄散2g,清水调匀后涂于患腮处,每日2~3次。
1。预防
(1)本病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避免感染。
(2)预防的重点是应用腮腺炎疫苗进行主动免疫。
(3)患儿应及早隔离至腮肿完全消退为止,有接触史的易感儿应检疫观察3周。
2。调护
(1)患儿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禁食肥腻之品,尤其避免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并以流食、半流食为宜,注意口腔卫生,多饮开水。
(2)居室应空气流通,避免复感外邪。
(3)进入青春期的男性患儿,若已经并发睾丸炎可应用丁字带托住阴囊。
北京治白癜风去哪家医院好北京治白癜风疗效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fbmgc.com/zcmbwh/14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