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鹏
医院肝病科
病例介绍1.患者李某,女性,27岁,发现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10余年,未系统治疗,否认饮酒史,否认肝病家族史。主因“乏力、尿黄、食欲减退1周”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可,皮肤巩膜轻度黄染,未见蜘蛛痣,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未见肝掌。入院后化验提示肝功能异常,高敏HBVDNA阳性,给予异甘草酸镁、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保肝退黄治疗,后于年9月3日口服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25mgqd抗病毒治疗。2.患者何某,男性,41岁,乙肝病史30年,否认饮酒史,否认肝病家族史。主因“乏力、食欲减退1月余,加重伴尿黄10天”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可,皮肤巩膜中度黄染,未见蜘蛛痣,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未见肝掌。入院后我院化验提示肝功能异常,高敏HBVDNA阳性,给予硫普罗宁、异甘草酸镁、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保肝退黄治疗,后于年8月14日口服TAF25mgqd抗病毒治疗。3.患者袁某,女性,26岁,否认既往肝病病史,其母亲、姐姐均为慢乙肝患者,否认饮酒史。主因“发现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2周”入院。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可,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蜘蛛痣,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未见肝掌。入院后化验提示肝功能异常,高敏HBVDNA阳性,动态监测乙肝表面抗原无降低,乙肝抗体IgM阴性,结合患者乙肝家族史,考虑诊断慢性中度乙型病毒性肝炎。给予硫普罗宁、脱氧核苷酸钠保肝治疗,后于年08月08日口服TAF25mgqd抗病毒治疗,1月后加用长效干扰素联合抗病毒治疗。表1和表2分别为抗病毒治疗期间HBsAg以及HBVDNA定量变化。
表1.抗病毒治疗期间HBsAg变化(IU/mL)
表2.抗病毒治疗期间HBVDNA定量变化(IU/mL)
治疗体会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全球约2.57亿慢性HBV感染者,其中每年约有88.7万人死于HBV感染相关疾病,肝硬化占30%,原发性肝细胞癌占45%。我国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中,由HBV所致者分别为77%和84%。因此,有效抑制HBV病毒复制,快速达到HBeAg阴转,减少HBV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尤为重要。最新的AASLD和EASL慢乙肝指南中,TAF作为一线口服抗病毒药物得到推荐,因此,我们随机挑选了三例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应用TAF。从上述患者的用药过程可以看出,TAF作为TDF的升级产品,其独特的分子学特性及药代动力学特点,使得肝脏对于TAF的摄取率较高,减少了全身的暴露量,肝内活性代谢物替诺福韦二磷酸的高浓度,从而达到强效快速抑制HBV复制的作用。强效的病毒学抑制,毕竟会带来肝细胞cccDNA活跃性的下降或静默,这一点也可以从HBsAg定量的下降或清除看到,我们也希望能够从这些患者的远期数据观察到TAF对于HBsAg定量的影响,证明强效抗病毒药物能够为慢乙肝患者的功能性治愈带来福音。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在看点这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fbmgc.com/zcmbhl/22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