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和健康管理,全程、规范非常重要。但很大部分慢性乙肝患者的健康管理观念还比较薄弱,乙肝的知识还比较匮乏,提供科学的乙肝防治,特别是乙肝治疗、预后的相关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广大的基层肝病医生,在规范治疗、科学管理知识的可及性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何让基层医生能够听到专家们在乙肝治疗方面的最新意见,如何让防治指南的精神深入到基层一线医生中去,也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一、肝脏有哪些功能?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通过生物合成、生物转化及解毒等作用,不仅参与蛋白质、脂类、糖类、维生素、激素等物质的代谢,也参与胆汁生成和排泄,药物、酒精及毒物等的体内代谢,同时还参与人体免疫、凝血及血容量的调节,热量的产生和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在机体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什么是乙肝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个由外壳和核心组成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外壳含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糖蛋白和膜脂质,核心由病毒DNA、DNA聚合酶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组成。
当HBV进入肝细胞时,会形成一个超螺旋的中间产物,称为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它的寿命较长,在肝细胞核内可存活很长时间。HBV以它为模板,可不断产生新的病毒。目前口服的抗HBV药物只能抑制新的病毒的产生,但对在肝细胞核内的病毒中间产物cccDNA却不起作用。
其中,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是HBV的基因,直接反映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以及传染性。依据病毒基因的结构,目前将HBV分为A~I9个基因型,用干扰素治疗时,对A和B基因型的效果较C和D基因型好。
三、乙肝病毒感染后自然史分期有什么意义?
根据病毒复制水平、机体免疫系统状态和肝损害情况,乙型肝炎的疾病发展过程一般可人为地划分为4个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期或低(非)复制期和再活动期。
免疫耐受期的特点是血清HBsAg和HBeAg阳性(即“大三阳”状态),HBVDNA载量高,但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正常,肝组织学无明显异常,或轻度炎症坏死、无或仅有缓慢肝纤维化的进展。
免疫清除期依然保持“大三阳”状态,但血清HBVDNA水平低于免疫耐受期,肝功能出现异常,血清ALT持续或间歇升高,肝组织学出现中度或严重炎症坏死、肝纤维化可快速进展,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
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表现为HBeAg阴性、抗-HBe阳性(即“小三阳”状态),HBVDNA持续低于最低检测限,ALT水平正常,肝组织学无炎症或仅有轻度炎症;大部分此期患者继续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的风险大大减少。
再活动期:部分处于非活动期的患者可能出现1次或数次的肝炎发作,多数表现为HBeAg阴性、抗-HBe阳性,HBVDNA活动性复制、ALT持续或反复异常;这些患者发展为肝硬化和HCC的风险较大。
青少年和成年时期感染HBV,多无免疫耐受期,而直接进入免疫清除期,约90%~95%感染者可自发清除HBV。
四、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1)血液传播指通过输血或者血制品、接触被HBV污染的器械感染HBV,还有通过不安全注射(尤其是吸毒共用针头)等途径感染HBV,修面、修脚、穿耳洞、文身、补牙、共用牙具及剃须刀等也是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感染途径。(2)母婴传播主要指感染HBV的母亲在围产期(怀孕28周到产后1周)通过血液或体液将HBV传染新生儿。(3)性传播主要指与HBV阳性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而感染HBV。
HBV不经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共用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
五、怎么通过乙肝疫苗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
预防HBV感染最简便有效的方法是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儿童和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6方案”正规接种。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要求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越早越好。有效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保护效果一般可持续数年。高危人群可进行抗体滴度监测,如果抗-HBs10mIU/ml,可加强免疫。
六、怎么阻断“母婴传播”?
HBsAg阳性的育龄期女性在怀孕过程中,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减少胎儿感染HBV的可能;在生产过程中,应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因此,HBsAg阳性的育龄期女性怀孕生产全过程都应该在感染科和产科正规随访,并且制定个体化的方案,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最大程度减少母婴传播的风险,避免新生儿感染HBV。所有的新生儿都应该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并且接种越早越好。
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除了按“0、1、6”方案接种乙肝疫苗以外(HBe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20μg),还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最好在出生后12小时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剂量应≥IU,这样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
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的母亲哺乳。但如果母亲正在服用对婴儿安全性不确定的药物,或者母亲肝功能异常、乳头皲裂、婴儿口腔黏膜损伤时,建议停止母乳喂养。
七、乙肝病毒感染后都会变成慢性乙型肝炎吗?
感染病毒后持续6个月仍未被清除者称为慢性HBV感染。在围生(产)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分别有90%和25%~3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青少年和成人期感染,仅5%~10%发展成慢性。
乙型肝炎慢性化的影响因素包括:(1)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感染年龄越早,越容易慢性化。(2)免疫功能低下,如肾移植、肿瘤、白血病、艾滋病、血液透析者感染HBV后容易慢性化。(3)有其他肝病的,再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时不仅容易慢性化,而且预后较差。(4)其他因素,如急性期得肝炎患者过度劳累、酗酒、吸毒、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营养不良等均可使急性转为慢性的机率增加。
八、如何对待乙肝病毒携带?
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肝功能均正常,且肝组织学检查无明显异常,或轻微异常的都叫携带者。可分为:(1)慢性HBV携带者:虽然病毒高,但肝功正常,可以是“大三阳”,也可以是“小三阳”。(2)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HBVDNA低于最低检测限,肝功正常,即可以是“小三阳”或“小二阳”。这两种携带者暂时都不需要接受抗病毒治疗。对慢性HBV携带者,特别是高危人群(易向终末期肝病发展的人群,如果年龄>35周岁,或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中有肝硬化、肝癌者)应做肝组织学检查,以便进一步确诊和进行相应处理。两者都应每3~6个月进行生化学、病毒学、甲胎蛋白和影像学检查,若符合抗病毒治疗适应证,可接受抗病毒治疗。
乙型肝炎慢性化的影响因素包括:(1)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感染年龄越早,越容易慢性化。(2)免疫功能低下,如肾移植、肿瘤、白血病、艾滋病、血液透析者感染HBV后容易慢性化。(3)有其他肝病的,再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时不仅容易慢性化,而且预后较差。(4)其他因素,如急性期得肝炎患者过度劳累、酗酒、吸毒、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营养不良等均可使急性转为慢性的机率增加。
九、什么是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指血清HBsAg阴性,但血清和(或)肝组织中HBVDNA阳性,并有慢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患者可伴有血清抗-HBs、抗-HBe和(或)抗-HBc阳性。另约20%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除HBVDNA阳性外,其余HBV血清学标志均为阴性。诊断需排除其他病毒及非病毒因素引起的肝损伤。
十、为什么要区分e抗原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HBeAg原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共同点为:HBsAg、HBVDNA阳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区别在于:(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阳性,即“大三阳”;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持续阴性,即“小三阳”或“小二阳”。(2)抗病毒治疗适应证不同:HBeAg阳性者,要求HBVDNA≥拷贝/ml;HBeAg阴性者为≥拷贝/ml。(3)停药标准不同:详见“停药”相关章节。
所以,如果HBVDNA都高,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比HBeAg阳性者治疗时间更长,停药后复发率更高,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治疗。
十一、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是如何诊断和分期的?
乙型肝炎肝硬化病理学定义为弥漫性纤维化伴有假小叶形成。根据肝组织病理及临床表现分为代偿期肝硬化和失代偿期肝硬化。
代偿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A级。可有轻度乏力、食欲减退或腹胀症状,ALT和AST可异常,但尚无明显肝功能失代偿表现。可有门静脉高压征,如脾功能亢进及轻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但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无腹水和肝性脑病等。
失代偿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B、C级。患者常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腹水等严重并发症。多有明显的肝功能失代偿,如血清白蛋白<35g/L,胆红素>35μmol/L,ALT和AST不同程度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PTA)<60%。
(本意见刊登于《肝博士》年第03期,04期,05期,06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天津市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四川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fbmgc.com/zcmbyy/9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