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肝炎的诊断:
1、西医诊断标准
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慢性肝炎;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亦可作出相应诊断。慢性肝炎临床上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2、中医辨证分型
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
二、慢性乙型、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慢性肝炎多由湿热疫毒所致,湿有粘滞之性,热为阳蒸之态,疫乃传染之机,毒寓隐显之变。慢性乙肝犹如伏邪,湿热疫毒感染后很快隐伏血分,隐而不发,待劳倦、酒色、外感引动内邪,则可发为胁痛、黄疸、积聚、鼓胀。
三、慢性肝炎的中医治疗:
由于慢性肝炎的病机复杂,所以治疗原则应多法并用,标本兼顾,扶正祛邪,抓住时机,因人而异。
1、清热解毒--切断病因
湿热毒邪稽留是发生慢性肝炎的根本原因,是疾病发展变化的启动因子。湿热疫毒伏于血分,胶结不化,缠绵腻滞,归于肝而壅滞不解,本身可致肝络瘀阻,同时又势必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而促进血瘀的进一步发展。病人表现舌质红赤或紫暗或有瘀斑,治疗当凉血解毒,使血分瘀热得以清除,可选用赤芍、丹皮、白茅根、郁金、生大黄、茜草、桃仁、红花、水红花子等。
2、调整肝脾肾功能--阻止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炎共有的病理特征,是导致肝硬化的病理基础,肝纤维化是可逆性病变,肝硬变则不可逆,故阻止肝纤维化是当今国内外肝病界研究的热点。中医学认为久病必虚久病及肾、肝病传脾,慢性肝炎,迁延日久,必然导致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所以调整肝脾肾功能是阻止肝纤维化的关键。根据中医辨证可分别拟疏肝健脾、滋补肝肾,温补脾肾等法。药物如黄芪、黄精、白术、茯苓、人参、山药、仙灵脾、菟丝子、肉桂、鹿茸五味子、首乌等,还需根据患者气血阴阳亏虚的实际情况选药组方,并注意补气不能壅滞,养血不能留瘀,扶正不能留邪,分别佐以柴胡、香附、丹参、虎杖等行气、活血、解毒之品。
3、活血化瘀,软坚化痰--降解肝脏的病理产物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炎发展到肝硬化必然经过的中间阶段,它是对慢性肝损害的一种修复反应,但在慢性肝炎却往往因纤维过度沉积而导致纤维化,乃至肝硬化。所以降解已形成的肝脏纤维化,清除肝脏的病理产物是防止肝硬化、肝癌的重要治疗手段。中医理论认为久病入络,慢性肝炎日久由气及血,血行不畅,气滞血瘀;木克脾土,脾虚不运,湿聚成痰,痰湿阻滞血脉可致瘀血,瘀血与痰浊交阻最终形成肝硬化,甚至发展成肝癌,这时正气已虚,并且多合并腹水、胃底食道静脉曲张,凝血机制障碍,贫血,低蛋白血证等,治疗应以养血化瘀为主,慎用破血药。可选用三七、丹参、郁金、红花、桃仁等。药理研究表明:活血药一方面能改善微循环,增强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消除肝纤维化的诱发因素;另一方面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促进肝窦内皮细胞形态和功能恢复,减少胶原合成和分泌,消除肝纤维化。
来源于天津中医网崔主任
白癜风应注意些什么白癜风医院西安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fbmgc.com/zcmbyf/9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