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28日,是WHO确定的世界肝炎日。今年WHO提出,要对这个疾病“再思考”,要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筛查,提高乙肝疫苗接种水平,继续提倡一体化的国家免疫规划。
中国是肝病大国,各种病毒性肝病都处于高发水平。近年来,虽然在肝病防控方面进展巨大,但仍然面临很大挑战。
乙肝诊疗需多学科联动
世界肝炎日之际,我国首部由权威医学学会组织编写的科普性指南——《年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科普版)》(下称科普版指南)发布。
记者了解到,在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乙肝报告病例多年来居于首位,约占总数的1/3,每年新发乙肝感染者达10万人。全球有3.5亿名乙肝病毒携带者,我国有近1亿人;全球每年大约70万人死于病毒性肝炎相关死亡,我国占近50%。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医疗水平差异较大,部分偏远地区的医护人员及基层医疗工作者还不能透彻地理解和执行指南中的推荐意见,普通群众和患者也较难理解指南中的医学术语。”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魏来教授表示,编写专家希望借助该指南推动慢性乙肝规范化诊疗,让更多患者接受强效、低耐药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预后。
肝病科室设置混乱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葛延风介绍,针对肝炎的防控,我们国家先后制订了一系列防控规划和指导意见。如:发布《~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颁布并修订了乙肝、丙肝“防治指南”;发布《中国肝病诊疗管理白皮书》;其他有关疾病防控规划、策略也将肝病防控放在重要位置。
但是,葛延风也指出,由于长期高流行,病毒携带者及患者众多,防控压力大,社会各界的防控的意识依然有待提高。“其中,乙肝疫苗接种还没有做到全面、全程覆盖流动人口、偏远农村,医师治疗手段的规范性、药品质量等还需要提高。”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中国,尚未真正建立肝病专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体系,肝病医生的成长有很大的自发性、随意性和不规范性;肝病相关科室又涉及众多学科,不同地区、不同属性、医院在设置方面不尽相同,给专科医生的自身发展也造成了困扰。
“目前,全国约有万的乙肝患者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但实际情况是,正在接受或已经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病人不到万,也就是说,只有大概不到十分之一的人正在接受治疗,这个比例是很低的。”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分析认为,这一方面跟我国患者对乙肝的认知度低,忽视检测、就诊有关;另一方面,医院的就诊科室设置不明确造成的就医困扰有关。
侯金林介绍,医院外,医院没有设立独立的肝病专科,肝病的诊疗分布在感染病科、消化内科、中医科或肝胆外科等。
此外,因为地域发展不平衡,中国当前的肝病诊治水准也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医院的医生接受国际理念多,而二、三线城市的医生在实施规范乙肝抗病毒治疗中往往存在诸多不规范,医院医生。
多学科联合门诊助力
除了科普版指南,医院协会组织全国63名专家合力编撰了国内首部《中国肝病诊疗管理规范》白皮书。
侯金林介绍,医院根据自身条件,建立从门诊到治疗一体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他指出,以肝病科、感染科、消化科医生为基本架构,必要时肝胆外科、肿瘤科、移植科等相关专业学科医生共同参与组建的多学科联合的肝病门诊,可以使得肝病诊疗的规范化更快得以实现。
据悉,医院协会牵头的“中国肝病诊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首批覆盖全国23个城市约40医院。在未来3~5年内,项医院的行业同盟。
在肝病专科医生培养方面,魏来教授介绍,“中国肝病诊疗示范基地建设”还将借鉴国外经验,从知识结构入手,改变我国目前肝病诊疗体系割裂的现状,推广和普及循证医学理念和临床实践模式,规范临床诊疗行为;同时,帮助二、三线城市的医生提升对抗病毒治疗乙肝患者的认知,提高诊治水平。
■本报记者裘炯华
丙肝治愈手段趋于完善
第二代直接抗病毒药物以及无干扰素方案获得极大
丙肝药物近日引起全球医药市场的
中国是丙肝大国,但丙肝发现率和就诊率均低。因此,增强患者和医生对丙肝的认识理解,建立更完善的疾病防治机制和方案刻不容缓。
基因型的重要性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药肝病中心主任侯金林告诉记者,影响治疗应答的病毒因素主要是基因型。据其介绍,目前有6个主要的丙型肝炎基因型。
六大基因型在世界各地流行率不同。基因1型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类型,1b在欧洲发病率较高,1a在美国较常见。在中国,基因1b是常见的丙肝基因型,其他种类基因型较少见。此外,基因2型是西非的主要基因型,但世界其他地方也可见到;基因3型在东南亚多见;基因4型主要见于中东、埃及和中非;基因5型几乎只存在于南非;基因6型分布在整个亚洲。
不同基因型对药物的应答率不同,2型和3型较1型和4型病毒对标准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的应答率更高,分别约为80%和45%。因此,临床上治疗HCV首先要确定病毒的基因型及基因亚型,这有助于医生对抗病毒药物的选择。
据记者了解,目前全国丙肝患者人数突破万,河南、湖北、吉林、辽宁以及新疆等地为丙肝高发区。
在药物治疗方面,国内主要使用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加利巴韦林,1b型疗程为1年,1a型疗程为半年即可。另外,相对而言,中国丙肝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更好,因为中国人多肽型主要为cc,应答率更高,白种人及黑人普遍为tt型,应答率较低。
从目前国内临床疗效来看,侯金林指出,相对于其他病毒性感染疾病,丙肝当前可以理直气壮地认为“可以被治愈”。如果使用长效干扰素加利巴韦林治疗12个月,停药6~12个月后,病毒指标未检测出,那么99%的患者不会复发。
但是,在中国,公众甚至于医生群体对丙肝的认知度都较低,仅有14%的公众对于丙型肝炎传播途径和预防手段有正确的认识,多数公众不知道丙肝可以治愈。
新方案值得期待
不过,目前丙肝的防治仍不算是完美。因为国内有40%左右患者由于肝硬化及相关并发症的因素无法接受干扰素的治疗,临床上仅能采用护肝药、防治纤维化等,无法切断丙肝病毒。这也是当前医学界最为关心的内容。
所有HCV感染治疗方案的研究全都是联合干扰素或利巴韦林的基础上。尽管积累了很多这两种药物应用的经验,但他们各自的抗病毒机制仍未完全阐明。这种方案耐受性差,毒性大:22%~65%的患者会经历严重的副作用,主要有流感样症状、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乏力、抑郁、自身免疫病及甲状腺功能障碍。即使是控制得很好的临床试验,也有9%~15%的患者因严重的毒副作用终止治疗。因此,在HCV治疗领域,亟待更加有效且耐受性更好的治疗方案出现。
不过,丙肝治疗药物近几年在全球研发界引起重大贵阳白癜风医院皮肤病治疗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fbmgc.com/zcmbyf/9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