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临床治愈,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清除是当前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防治指南推荐的抗HBV治疗的理想终点。近日,首都医科医院陈新月教授团队一篇题为“DurabilityofInterferon-inducedHepatitisBSurfaceAntigenSeroclearance”的研究报告在ClinicalGastroenterologyandHepatology杂志发表。《国际肝病》特此邀请陈教授介绍研究发现,并分享慢乙肝个体化治疗体会及临床治愈策略。
研究简介:
虽然目前HBsAg清除已经作为抗病毒治疗可追求的目标,但稳定性如何、长期预后如何?相关报道罕见。有一些关于HBsAg清除后的复发报道,但因均为小样本或回顾性研究,并且HBsAg清除人群的来源不同,如自发清除、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或基于干扰素治疗,所以复发率差异很大(2.6%~30.8%),需要可供研究的大样本人群来进一步明确HBsAg清除的持久性。陈教授所在中心采用个体化治疗策略已使多例患者获得HBsAg清除,其中例知情同意自愿加入长期随访,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基于这些背景,陈教授团队开展此次前瞻性长期随访研究,探究追求临床治愈的价值[1]。截至文章发表时,例患者接受平均周的随访,失访率仅为8.5%。
一、基于干扰素治疗的慢乙肝患者获得HBsAg清除后可维持停药后持久应答
该研究阐述了HBsAg清除的稳定性及与远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比较令人满意。干扰素(包括普通IFN及Peg-IFN,后者占85%)治疗获得的HBsAg清除稳定性在该研究中得到了数据支持:累积复发率9.66%,其中有两例HBVDNA阳性患者在随后的6~9个月内转为阴性且随访至五年后一直保持阴性,所以实际复发率仅为6.7%。而且判断是否复发依据非常严格的定义。
最为重要的一项结果是:在对患者长期预后的随访中,包括监测生化学、血清学、病毒学、AFP、B超和Fibroscan检查,截至文章发表时没有一例进展为肝硬化或者肝癌。“应该说,我们追求的临床治愈目标和终极目标与改善预后是相关的,因此临床上追求临床治愈是非常有价值的。”当然,陈教授也表示,入组患者比较年轻(平均年龄为30多岁)且最长随访时间为八年,据此认为患者不发生肝硬化或肝癌为时过早,仍需要继续随访。
陈教授表示,该研究中采用的“复发”定义非常严格:在治疗停止后的随访期间,4~8周的间隔内至少两次检测到HBsAg阳性(<0.05IU/mL为转阴,≥0.05IU/mL为阳性)和/或HBVDNA阳性(<20IU/mL为阴性,≥20IU/mL为阳性)。所以,研究得出的复发率结果比较可靠。
此外,关于HBsAg清除后的“稳定性”评估,该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建议随访时间延长至52周。陈教授表示,稳定性的高与低,除与检测的手段有关外,还与评估的时间点有关。在这项研究中,26周内,仅有两例复发(复发率0.84%),大部分复发在第一年随访内出现,52周内共有13例复发,占复发人数的72.2%(13/18),建议确定HBsAg转阴/转换后是否复发的随访节点应以1年为限。
该研究还有一些新的发现。以往认为,HBsAg转阴后的复发一定是表现为HBsAg阳性或者HBsAg阳性的同时伴有HBVDNA阳性,但这项研究却发现在HBsAg阴性、抗-HBs高水平的情况下,也可以出现HBVDNA阳性。即对复发的定义有了更新和重新认识,而且对后者的机制作了探讨,与HBVS区出现了变异有关。
此外,研究还分析了复发相关的影响因素。HBeAg阳性慢乙肝容易复发,其中核苷(酸)类似物(NA)耐药患者是转阴后复发的高危人群。停药点的HBVRNA阳性可能也是HBsAg复发的预测因素,20例未复发的患者均未检测到HBVRNA,而12例复发患者中有7例检测到HBVRNA。
二、基于干扰素的治疗方案可为我国慢乙肝患者提供更多的临床治愈机会
陈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结果再次肯定了含IFN方案对于我国现阶段乙肝治疗的重要性,为我国慢乙肝患者提供了更多的临床治愈机会。陈教授认为,以上研究结果对于临床诊疗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第一,IFN治疗获得的HBsAg清除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增强了追求乙肝临床治愈的信心。
第二,基于影响临床复发的因素分析,提出了临床需要重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fbmgc.com/zcmbyf/21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