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提到和平区劝业场地区的兆丰路,对于曾经生活居住在那里的人们,总会想到那些既富有美感又是不同风格的建筑群,以及便利快捷的市井街巷和众多的民国名人轶事。其中,在百年兆丰路里曾有一对兄妹少为人知,他们曾用丰富的语言和文字艺术播撒着中华民族史诗般的文明;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继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并为此做出令世人瞩目的伟大贡献,在天津乃至中国的文化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今天,就先让我们认识这对“兄妹翻译家”——杨宪益和杨苡先生之中的兄长杨宪益,一位被誉为“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人”。
No.1
孙天祥:兆丰路之杨宪益——“翻译了整个中国”
孙天祥
高级电气工程师
常年在天津电力行业从事工程建设
01
杨宪益(.1—.11)生于天津,祖籍安徽盱眙。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和诗人。与夫人戴乃迭的共同译作,遍及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各个门类,被誉为“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人”。
杨宪益(-)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和诗人
杨宪益先生出生于天津日租界花园街(今山东路)8号,后因治安状况不佳随父亲迁居于英租界耀华里,最后定居法租界兆丰路2号。
兆丰路2号现状
杨宪益兄妹六人,上有两个姐姐为父亲杨毓璋原配夫人所生。因无子嗣父亲又娶徐燕若作二夫人,徐氏生有杨宪益、杨敏如和杨静如兄妹三人,三夫人生有一女。父亲杨毓璋35岁时得贵子令家族欢喜。杨宪益作为杨毓璋唯一的儿子,格外受宠。从小就穿着来自袁世凯馈赠的象征王公身份的清廷丝质黄马褂。按旧时风俗姨太太所生男丁要抱归原配扶继,于是他虽为二房所生也必称大太太为母亲,自己的母亲称“娘”。两个胞妹敏如和静如仍归为二夫人徐氏所养。
杨宪益降生五年后,杨毓璋不幸突发恶疾而逝,从此杨宪益只能靠母亲和家族的积蓄维持生计。然而“船破有帮”,殷实的家底使杨宪益十二、三岁时,可以离开家塾就读于法租界新学书院——英国教会办的新型学校。
天津新学书院,建筑现已不存
毕业后,由他的英籍老师朗曼推荐前往英国牛津大学,从事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和英国文学学习。此时杨氏家族虽渐趋败落,但对杨宪益的学习生活没有造成太大影响。直到大学即将毕业时,生活的窘境才有所显现。
旧时的留学生分为自费生和庚款生两类。其中自费生多以富家子弟为多也不乏一些浪荡公子。这些人喜挥霍,却荒废学业;而庚子赔款的学生,多读书用心,学习努力,却少问国事。两种状况泾渭分明。杨宪益虽属自费留学,但还算头脑清醒,在自费生里是知道努力的一族。
在伦敦预科仅仅研读了五个月,杨宪益就去参加牛津大学入学考试,而且通过了希腊文和拉丁文两种语言的笔试。由于笔试过于顺利,使面试考官认为他的考绩有些偶然,怀疑他的真实水平。于是想在面试中找一些破绽而不得,最后以名额有限为由,无端让他延期一年入学。
02
等待入学期间,杨宪益借机游遍了英格兰的山山水水,尽览了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的风土人情。转年入学后,学校要求学生必须住校不得走读,可杨宪益在家养成的公子做派不改,还时常散漫放荡。每晚回校时已是大门紧闭,他竟从人行道下的煤道溜回宿舍。可是如此这般并没影响到他的学习,期末考试希腊文、拉丁文又顺利通过。学习的轻松感让他开始对选读英国文学产生兴趣,希望自己在更宽的文学领域有所收获。
大学期间的杨宪益开始利用自己在私塾打下的古文功底和海外留学的外语优势,尝试翻译了中国古典文学精品《离骚》,这是他第一次做古典文翻译。此时,有人以为他是为了回答父亲对自己的期望。其实,他只是想在英国老师的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国文基础和中华文化的底蕴而已。
年发生了“卢沟桥事变”,当时杨宪益虽处异国,但仍以学生身份践行抗日主张,参选牛津大学中国学生会并当选主席后,与同在牛津读书的钱钟书、杨绛夫妇共同编辑出版报纸,宣传抗日。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道中落的显像愈发突出,生活排场不再如前,以至到三年级时已经很少能有家里的接济。学业末期时家里更是无力供给,他只能靠卖书度日,直至毕业。
03
年,杨宪益拿到了牛津大学发放的毕业证书,此时哈佛大学也递来一份聘书,希望他到那里供职。正巧国内沈从文、吴宓两位素未谋面的长者也力荐他到西南联大,担任古希腊和拉丁文教员。一面是世界名校,一面是风雨飘摇的祖国。踌躇之间,杨宪益已然选择了西南联大。
时局紧迫,彼时昆明常被敌机轰炸成一片焦土,而且随时都会再来空袭。母亲吴述仙爱子心切,不愿他到昆明临险,杨宪益则多次说服母亲没有结果,只好采取折中的办法去了陪都的中央大学。
在重庆杨宪益过了一段相对安稳的日子,于是便与相恋已久并一起回国的英国姑娘戴乃迭完婚。婚礼比较简单,但为他们证婚的是显赫有名的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
杨宪益与戴乃迭
爱妻戴乃迭本是英国上流社会的女孩,生于中国。父亲曾在华短期传教,七岁时随父母回英国上学。他们第一次邂逅是同在牛津大学读书时,杨宪益任中国学生会主席,戴乃迭任秘书,两人一见钟情。之后,杨宪益特地根据她的英文名音译了“戴乃迭”这个美丽的中文名。从此一对伉俪相伴终生。
年,诗人卢前力荐杨宪益到梁实秋先生主持的国立编译馆任研究员,他欣然接受并于此又有了新的事业平台。那时的编译馆还是外译中内容为多,少有人做中译外翻译尝试。尤其中国的古代经典巨著,因博大精深更没有人敢于触及。因此,翻译与传播中国古典文化成为编译馆一项崭新的工作。梁先生比较了解杨宪益的国学基础,也知道他又精通拉丁文、英文,于是希望杨宪益能开一先河,试着译一译《资治通鉴》。杨宪益不负梁实秋先生的期望,经过努力终于完成任务。此事一时在翻译界掀起大波,传为佳话。只可惜因为战乱,《资治通鉴》的译稿不幸丢失。
04
年,杨宪益夫妻两人受邀到外文出版社工作后,有了新的事业平台。夫妇二人同心协力,举案齐眉,耗尽心血开始翻译《红楼梦》。后因故暂停。风雨过后夫妻二人又重新拾起,历时近三十年终于告成。这一版《红楼梦》的英文巨著,被国外高校当作教学研究的译作蓝本,也是西方文学界最认可的英译本,至今在翻译界还无人能比肩。从此,荣国府与宁国府的故事,进入了世界经典文丛之列,被更多的外国人所熟知,也被世界多家图书馆收藏。
杨宪益与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
将中国文学的顶峰之作《红楼梦》翻译并传播到海外,是迄今为止全世界的唯二成果。《红楼梦》另一版的全英译本,是由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译著。而杨宪益《红楼梦》版本的权威性体现在全篇译作的“信、达、雅”之妙。杨宪益夫妇在《红楼梦》里展现信、雅、达的精准度,与大卫·霍克斯的版本比较更显得超越。
杨宪益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的成果曾经惊动新中国的高层。年,杨宪益当选为全国作协和文联委员,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当周恩来总理介绍杨宪益翻译的《离骚》时,毛泽东惊奇地问:“《离骚》也能够翻译呀?”显然毛主席对《离骚》的文辞风韵是了解的,也知道用英语翻《离骚》是很难准确的达意。但杨宪益觉得:“什么东西都可以译,只要对文稿有准确的理解”。
杨宪益翻译的《离骚》英文版
多年来,生活的积累让杨宪益觉得有贤妻的帮助,没有不可翻译的经典。“只要你能读懂它们,就能把它们翻译成外文。”就是今人读来聱牙的《楚辞》,杨宪益也能照译不误。后来的半个世纪里,杨宪益和妻子戴乃迭夫唱妇随,密切合作,不仅先后翻译了有相当难度的先秦散文,而且还翻译了《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宋明平话小说选》,甚至《聊斋选》、《老残游记》、《儒林外史》、《鲁迅选集》等一大批古、近、现代的中文典籍。这些成果既补充了我国翻译事业的空白,也为世界汉学研究做出巨大贡献。
纵观杨宪益的文学翻译历程,耗尽半生心血,翻译出无数历史经典巨著。文革中,夫妻双双被以“间谍罪”被关押四年之久。后虽被释放,身心严重受创。但是杨宪益先生是因为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才奋不顾身地回到他热爱的土地。而今他集“士大夫”、“洋博士”和“革命者”于一身,却从不耳会。正如王世襄先生所言,"自古圣贤皆寂寞,是真名士自风流"。他曾经富贵却不虚名,身居泰斗之位又视为身外之物。所以,作为手足的杨静如也说,“我是真的崇拜哥哥。”
杨宪益一生翻译过上百部中国文学,累计多万字,时间从战国到先秦,从两汉到元明清,民国,以及近现代,跨度之大前所未有,获得了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其悲欢一生,正像他们夫妇杰出的译作《红楼梦》一样,既有极致的浪漫又有成就的传奇。
05
戴乃迭先生于年去世。之前,画家郁风先生为戴乃迭画了一幅肖像画,并小题有:“金色的头发变银白了,可是金子的心是不会变的。”此言朴实无华而充满深意。爱妻去世后,杨宪益再没有翻译的新作。
在度过了没有戴乃迭的十年岁月后,杨宪益于年11月23日也安详的辞世,享年95岁。
至此,翻译界的一双明星陨落了,杨与戴的双蝶在飞翔中拥抱,在人间永存。
(注:关于百年兆丰路更多名人故事请参看“三津文化”已推送文章——隐藏于和平区的这条百年老街低调奢华有内涵——点击蓝色标题即可以跳转阅读)
No.2
张翔:杨毓璋与戴乐仁
张翔
天津青年文史学者
“天津记忆”团队成员;国际古迹遗址协会、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
《话说天津卫》资深话友
01
孙天祥先生介绍了一位兆丰路的名人——著名的翻译家杨宪益先生和戴乃迭先生。介绍得十分全面,我补充一下杨宪益的父亲——杨毓璋和戴乃迭的父亲——戴乐仁,他们都与天津有关系。
杨宪益的祖籍为安徽泗州(今江苏盱眙)。杨宪益的父亲杨毓璋曾担任中国银行天津分行第三任行长(-)。
杨家的发迹应该要从杨宪益的爷爷那辈算起。杨宪益的爷爷有兄弟八人,其中他的亲爷爷杨士燮是老大。光绪年间,兄弟中杨士燮先中举后中甲午进士、杨士晟中壬辰进士、杨士骧中丙戌进士、杨士琦中壬午举人、杨士铨中癸巳举人,被人们津津乐道为“五子登科”。清末,直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北平、天津一带,只要一提起安徽泗州的杨家,都肃然起敬。所以,晚清遗老遗少、民国军政要人都与杨家有往来。
杨毓璋是杨士燮的长子,早年在淮安接受中国旧式传统教育,后来东渡日本,在早稻田大学学习实业、经济、应用科学等。在东瀛求学的日子里,杨毓璋并不好好学习,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和日本艺妓交往上。
从日本回国后,杨毓璋还是整天不务正业,花天酒地,甚至于还染上抽鸦片的恶习,父亲杨士燮和他几位叔叔看在眼里,也非常着急,极力劝说杨毓璋改邪归正。在父亲和几位叔叔的劝说下,杨毓璋终于戒了鸦片,一改公子哥的作风,慢慢走上了正途。
在杨毓璋的四叔——直隶总督杨士骧的帮助下,他当上了沈阳电话电报局的督办(局长)。几年后,杨毓璋又被调到中国银行天津行。实话实说,杨毓璋年纪轻轻便身居要职凭的是家族的势力。但自杨毓璋进入金融界之后,刻苦钻研业务,加之他在日本接触到的经济知识,仅仅数年就深谙金融业务,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银行家。年他顶替陶湘,成为天津行第三任行长。在他的主持下,天津中国银行经营得有声有色,银行业务获得蓬勃发展,展现了他在金融业方面的天赋和卓越的才干。
杨士骧(-)
中国银行天津分行,在中国金融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中国人自己的银行,因此清末民初的军政要人,如袁世凯、黎元洪、徐世昌、冯国璋等和杨毓璋都相从甚密。就像孙天祥先生介绍的,杨毓璋儿子杨宪益出生后,袁世凯赠送一件小黄马褂。黎元洪、徐世昌、冯国璋等人曾亲笔赠送杨毓璋对联。
图
中国银行天津分行(今赤峰道与吉林路交口),建筑现已不存。
杨毓璋也是著名票友,因为他年幼时受到过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精通诗词格律,对京剧尤为喜好。颇具艺术天赋,不仅喜欢听戏,而且对于各个流派、唱腔以及唱词很有一番见解,他和谭鑫培是好朋友,经常与谭鑫培切磋京剧。
年12月,杨毓璋染上伤寒,经过治疗病情日益好转。可偏偏在这个时候,五岁的杨宪益患上了白喉和猩红热,杨毓璋怜子心切,每夜披衣下床,抱着爱子转悠,结果导致伤寒复发,竟一病不起,不久就病故了。
照理说,当时伤寒也不算很严重的病,加之杨家也有钱请好医生,为什么这么快就病故了呢?杨家人一直认为,杨毓璋之死,恰恰是因为有钱!请了太多的医生。每个医生都“献计献策”,给了不同的治疗方案和药方,结果杨毓璋的身体成了“试验场”,导致病情加重而死亡。
杨毓璋的父亲——杨士燮这一辈时家境已经开始没落,身为长兄,杨士燮不得不担负起照顾弟弟们的重担。他的夫人是四川总督吴棠的女儿,这一婚姻使杨家的状况和命运大为改观。吴棠的女儿成了杨家的长嫂之后,下定决心资助弟弟们读书求学。在杨士燮的带领和吴氏的资助下杨家弟兄八人发奋读书并参加科考,四人中进士,点了翰林。
杨士燮性格诙谐,喜自嘲,自号"三湖太守",“三湖”者,“三壶”也。即烟壶、酒壶和尿壶。
杨家名气最大的,是杨宪益叔祖(爷爷杨士燮的四弟)——杨士骧(-)。杨士骧中进士后开始一直在翰林院,后追随李鸿章。李鸿章过世后,杨士骧投入袁世凯麾下。袁世凯对杨士骧极为信任和推崇。
光绪三十一年(年),杨士骧任山东巡抚。山东巡抚一直是袁世凯的人马担任,如张人骏、周馥,一直到杨士骧。在山东巡抚三年任上,杨士骧督办新学、交涉洋务、兴修水利,完全是按照袁世凯的路线。光绪三十三年(年),袁世凯离开天津,到北京任军机大臣。直隶总督的职位就给了杨士骧,其间修治海河,上书减免税负,颇有作为。宣统元年(年),杨士骧病逝于任上。
袁世凯说,天下翰林他就佩服“三个半人”,其中一个就是杨士骧。另两人是徐世昌和张佩纶。徐世昌是大总统,大家都很熟悉。张佩纶是李鸿章的女婿(二女李菊藕),李菊藕有一子一女:儿子张志沂,女儿张茂渊。张志沂有个女儿,就是文艺界大名鼎鼎的张爱玲(补充:张佩纶的原配夫人有一子,叫做张志潜,张志潜的孙子,就是中科院院士、北大数学研究所所长,著名的数学家张恭庆先生)。另外半个是实业救国的先驱——张謇,与周学熙并称“南张北周”。
杨宪益的五叔祖杨士琦字杏城,是袁世凯心腹谋臣、袁克定的上司,曾为袁世凯洋务总文案献,农工商部右侍郎,邮传部大臣,钦差大臣,上海轮船招商局和电报局总办,政事堂左丞;八叔祖杨士骢,是候补四品京堂,广东补用道,京奉铁路总办,放山西巡盐道,民国初年当选多届众议院议员,还与袁世凯系亲家。
02
戴乃迭的父亲戴乐仁,原名约翰·伯纳德·泰勒(JohnBernardTayler,.10.20—.10.18)年生于英国利物浦的Lancashire,在利物浦大学毕业后,他加入英国伦敦会,成为一名传教士,年戴乐仁和夫人一起被派往中国。戴乐仁首先在天津的新学书院担任教师,曾任学校的副监督(相当于校长),也曾在原校长赫德回国期间,代理过校长一职。杨宪益和他岳父都在新学书院学习或工作,虽然时间不同,但也增加了翁婿之间的亲切感。
戴乐仁(-)
年,戴乐仁被调往北京,筹备燕京大学的创办工作。为筹备经济系的建立,戴乐仁曾于-年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学习。燕京大学成立后,戴乐仁一直担任经济学教授一职。年,他的小女儿Gladys出生于北京,这个小女儿就是戴乃迭。戴乐仁夫妇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年,燕京大学专门成立经济系,戴乐仁担任系主任。
图
戴乐仁全家合影,拍摄于北京,怀抱着的是戴乃迭
戴乐仁的研究方向,是“农村合作组织”。年夏,组织北平九所大学的61名学生对直隶、江苏、安徽、山东、浙江个村进行调查,其调查成果以《中国农村经济之调查》(ThestudyofChineseRuralEconomy)一文发表。年参与中国经济学社的建立,撰写了大量关于经济和社会的书籍和文章。
抗战爆发前,戴乐仁又作为新成立的工业合作化组织的代表,到甘肃省山丹县,帮助创建中国的工业合作化组织(CIC),指导民众学习工业生产技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杨宪益先生的自传中提到他的岳父时,这样评价:“中国西北各省当时是除西藏以外经济上最贫穷、落后的地区。所以他们(戴乐仁)就选择那个地区作为乌托邦社会主义的试验场。他们教授并训练那些贫穷的孤儿们学习并掌握各种实用技术,他们的工作卓有成效。”
戴乐仁还兼任英国政府庚子赔款委员会的理事,负责庚子赔款的使用,主要用于中国学生赴英留学事务。杨宪益先生赞扬他的岳父是:“一个朴实、谦恭、善良的老绅士,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太平洋战争时,戴乐仁的长子是化学工程师,在新加坡被日本俘获,日本投降前夕,被日本人强迫着在菲律宾的巴丹进行“死亡行军”,(注:唐文权在介绍北安桥,提到本间雅晴时也介绍过“巴丹死亡行军”——可参看“三津文化”已推送文章——建木桥处心积虑贯东西天堑通途——图说日本桥建造始末)不幸在途中死去。当杨宪益先生到重庆去看望岳父戴乐仁,小心谨慎地把这一悲惨的消息告诉他时,他没有流泪痛哭,只是躲进了另一个房间。过了一会儿,他回来向杨宪益先生道别,外表十分平静。不过,杨宪益知道,这位老人的心碎了。
随后,戴乐仁离开了中国回到英国,年病逝。这位可敬的英国老人,为中国默默无闻地服务了许多年。他的女儿戴乃迭,对中国,特别是对中国文化具有浓厚的感情。没有戴乃迭,杨宪益先生辉煌的翻译事业就会逊色很多!所以,杨宪益先生称他的岳父是影响自己事业和一生的最重要的人物!
资料来源:天津新闻广播《话说天津卫》节目
图片提供:孙天祥、李临祥、唐文权、陈硕、张翔
片头题字:唐文权
编辑、整理:刘长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fbmgc.com/zcmbjc/21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