鍒樻枃鏂屽嚭璇婃椂闂?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2/
肝炎病毒是指一类主要侵犯肝脏并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目前已证实的人类肝炎病毒有5种,即甲、乙、丙、丁和戊型。
一、甲型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一般为急性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不发展成慢性肝炎和慢性病毒携带者。
(一)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HAV感染后大多表现为隐性感染,不出现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但粪便中有病毒排出,是重要的传染源。感染者可出现持续时间约1~2周的病毒血症,在此期间存在经血液传播的可能性,但由于病毒血症持续时间较短,血中病毒滴度低,因此临床上经血传播的甲型肝炎罕见。HAV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少年,近年来,随着甲型肝炎疫苗的广泛接种,儿童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成人的发病构成比相对升高。
(二)致病与免疫机制
HAV经口侵入人体后首先在口咽部或唾液腺中初步增殖,然后到达肠黏膜及肠道局部淋巴结中大量增殖并侵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最终侵犯靶器官肝脏,在肝细胞中增殖后随胆汁排入肠道并通过粪便排出。甲型肝炎病人有明显的肝脏炎症,出现肝细胞肿胀、核增大、气球样变性及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一般情况下,病程持续约3~4周,预后良好。静脉药瘾者、男同性恋者、HIV感染者以及慢性肝病病人等特殊人群感染HAV后可表现为重症肝炎。
HAV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HAV在肝细胞内增殖缓慢,一般不直接造成肝细胞的损害,其致病机制主要与免疫病理反应有关。HAV的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均可诱导机体产生持久的免疫力。成人多因隐性感染获得免疫力,我国成人血清HAV抗体阳性率达70%~90%。
二、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估计全球HBV携带者高达3.7亿人。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整体人群HBV携带率约7.18%。
(一)传染源
HBV的主要传染源为乙型肝炎病人或无症状HBV携带者。在感染者的血液、尿液、唾液、乳汁、阴道分泌物、精液等多种体液中均检测到HBV,不论在潜伏期、急性期或慢性活动期,病人的血液和体液都有传染性。HBV携带者因无症状,不易被发现,因此是HBV的重要传染源。母婴传播中,围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传播途径,常发生在分娩时新生儿破损的皮肤黏膜与母体的血液接触而受感染。HBV的宫内感染虽不常见,但若孕妇体内病毒载量高则可能发生胎儿宫内感染。
(二)致病与免疫机制
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30~天。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可表现为无症状HBV携带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重症肝炎。肝细胞是HBV的靶细胞,但HBV感染通常不会对肝细胞造成直接损伤,免疫病理反应以及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是HBV的主要致病机制。
机体对HBV的免疫效应具有双重性,既可清除病毒,也可造成肝细胞的损伤。当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感染后可获得特异性的免疫保护,很快将病毒局限化,受累的肝细胞不多,可通过彻底清除病毒而痊愈,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肝炎。相反,若被感染的肝细胞较多,机体出现强烈的免疫反应导致大量的肝细胞坏死,表现为重型肝炎。当机体免疫功能低、免疫耐受或由于病毒变异而发生免疫逃逸时,机体免疫系统不能有效清除病毒,病毒则持续存在并不断复制,表现为慢性肝炎。慢性肝炎造成的肝细胞慢性病变过程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增生,引起肝硬化。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有密切关系。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90%以上的肝癌病人感染过HBV。
三、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呈全球性分布。人类是HCV的天然宿主。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丙型肝炎病人和慢性HCV携带者。传播途径主要为输血或血制品传播。此外,亦可通过非输血途径的隐性微小创伤、性接触、家庭密切接触及母婴传播。人群对HCV普遍易感,同性恋者、静脉药瘾者及接受血液透析的病人为高危人群。
HCV感染的临床过程轻重不一,可表现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HCV感染极易慢性化,40%~50%的丙肝病人可转变成慢性肝炎。大多数急性HCV感染者临床表现不明显,发现时已呈慢性过程。约20%的慢性丙型肝炎可发展成肝硬化,在此基础上又可发展成肝细胞癌。大量研究结果提示HCV感染与肝细胞癌密切相关。
HCV感染后诱导产生的适应性免疫应答没有明显的免疫保护作用。机体感染HCV后,虽然可产生特异性抗体,但由于病毒易于变异,不断出现免疫逃逸突变株,因此,抗体的免疫保护作用不强。HCV感染后可诱生细胞免疫反应,但其主要作用可能是参与肝细胞损伤,而不能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
四、丁型肝炎病毒
HDV的传染源为急、慢性丁型肝炎病人和HDV携带者,传播途径与HBV相同,主要是血源性传播。感染后可表现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HDV感染有联合感染和重叠感染两种类型。联合感染是指从未感染过HBV的正常人同时发生HBV和HDV的感染;重叠感染是指已受HBV感染的乙型肝炎病人或无症状的携带者又继发HDV感染。重叠感染常可导致原有的乙型肝炎病情加重与恶化,易于发展成重型肝炎,故在发现重症肝炎时,应注意是否存在HBV与HDV的重叠感染。目前认为HDV的致病机制可能与病毒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作用和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有关。
五、戊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HEV)。年,我国新疆南部发生戊型肝炎大流行,约12万人发病,余人死亡,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流行。
HEV的传染源为戊型肝炎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猪、牛、羊等啮齿类动物也可携带HEV,成为散发性戊型肝炎的传染源。HEV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病毒经胃肠道进入血流,在肝细胞内复制,然后释放到血液和胆汁中,经粪便排出体外。随粪便排出的病毒污染水源、食物和周围环境而造成传播,其中水源污染引起的流行较为多见。戊型肝炎的潜伏期为10~60天,平均为40天。人感染HEV后可表现为临末型和亚临床型,成人中以临床型多见。潜伏期末和急性期初的病人粪便排毒量最大,传染性最强,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HEV通过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和免疫病理作用引起肝细胞的炎症或坏死。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多为急性感染,表现为急性黄疽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部分急性戊型肝炎可发展成胆汁淤积型肝炎或重症肝炎。孕妇感染HEV后病情常较重,尤以怀孕6~9个月最为严重,常发生流产或死胎,病死率达10%~20%。戊型肝炎为自限性疾病,多数病人于发病后6周左右即好转并痊愈,不发展为慢性肝炎或病毒携带者。多数人虽然在儿童期曾感染过HEV,至青壮年后仍可再次感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fbmgc.com/zcmbzz/20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