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说的”肝”的那些事?【2】-肝炎
肝炎
定义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通常是指由多种致病因素--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药物、酒精、自身免疫因素等使肝脏细胞遭到破坏,肝脏的功能遭到伤害,引发身体一系列不适症状,和肝功能指标的异常。病位主要在肝,可累及脾、肾,其特点是病程持久、缠绵不休、症状复杂、易传它脏。
在中医古医籍中无“肝炎”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常出现胁痛、黄疸、恶心、呕吐、纳差、乏力特点,可查寻到类似本病的记载,属中医“黄疽”、“胁痛”等疾病的范畴。
症状1.急性肝炎1)急性黄疸型肝炎①黄疸前期
多数起病缓慢,可有畏寒发热,主要症状为乏力、食欲消退、恶心呕吐、肝区胀痛、腹胀、便秘或腹泻等。某些病例有明显的上呼吸道症状,类似感冒。本期体征不显著,部份病例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于本期末小便色彩加深,继而巩膜及皮肤前后出现黄染。
②黄疸期
巩膜、皮肤出现黄染,约1周左右达高峰,部份病人短期内可出现肝内阻塞性黄疸的临床表现,黄疸日趋加深,皮肤搔痒,大便呈淡灰白色,肝多肿大,质地充实有压痛、叩击痛。约10%的病人脾肿大。肝功能检查有明显异常,本期病程2~周左右。
③恢复期
此时黄疸和其他症状逐步消弱,精神食欲明显好转,肝脾逐步回缩,肝功能渐趋正常。有些病人口苦、肝区痛、腰背酸困、腹胀等症状迁延较久。本期病程2~1周,平均一个月左右。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本型较黄疸型炎多,大多缓慢起病。主要症状为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疼痛,部份病人有恶心呕吐、头昏头痛,可有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多数病例肝肿大并有压痛,叩击痛,偶有脾肿大。肝功能伤害不如黄疸型显著。一部分病例并没有明显症状,于体检时发现肝大,肝功能异常或HBV标志阳性等。本型病程长短不一,大多于~月内恢复健康;但部份病例病情迁延,转为慢性,见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
2.慢性肝炎1)慢性迁延性肝炎急性肝炎病人迁延不愈,病程超过半年,有乏力、食欲不振、肝区隐痛、腹胀等症状,肝功能轻度异常,或反复波动。以上情况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2)慢性活动性肝炎症状和体征延续1年以上,除有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痛等常见症状外,还可出现肝外多脏器伤害的症状,如关节炎、肾炎、结肠炎、甲状腺炎、心肌炎、胸膜炎及眼口干燥综合征等。其中以关节炎和慢性肾炎多见。肝脾多肿大,常有压痛和质地改变,肝功能延续异常,或有明显波动,部份病人有皮肤黝黑,进行性脾肿大、蜘蛛痣、肝掌等表现。由于慢活肝的临床与肝脏病理变化的严重程度不一定呈平行关系,有时肝脏病变很显著而临床表现和肝功能改变其实不明显。
.重症肝炎1)急性重症肝炎(爆发型肝炎)通常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病情在10天内迅速恶化,并出现以下症状:
①黄疸迅速加深;
②明显出血偏向;
③肝萎缩,可有肝臭;
④神经系统症状有烦躁、谵妄、定向力和计算力障碍,嗜睡以致昏迷,多数病人有脑水肿;
⑤肝肾综合征,尿少、尿闭及氮质血症等。肝功能伤害严重,血清胆红素在μmol/L以上,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血清胆碱酯酶、胆固醇及胆固醇酯下降等。患者常合并消化道出血、脑水肿、感染及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病程一般不超过10~1天。
2)亚急性重症肝炎临床症状与急性重症肝炎类似,但病程超过10天,主要症状有黄疸进行性加深、出血偏向、腹水、肝缩小、烦躁或嗜睡、高度乏力,和明显的食欲消退和固执的恶心呕吐等。本型亦可因产生肝昏迷、肝肾综合征而死亡,或发展成坏死后肝硬化。
.瘀胆型肝炎临床上以阻塞性黄疸为主要表现,有乏力、皮肤瘙痒、肝肿大、大便呈灰白色,但消化道症状较轻。肝功能示直接胆红素、AKP、γ-GT、胆固醇增高,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或近于正常,黄疸可持续数月至1年以上,大多数病人可恢复,仅少数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
病因病机现中医界对其病因病机比较一致的认识是:湿热毒邪侵袭人体,正气衰弱,气血失调。其病发特点与清朝吴又可提出的“杂气”致病类似,吴氏在《温疫论》中指出,杂气是天地间别有的一种异气。“异气”亦称为“毒气”。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故又符合“5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类似”的疫毒之说。肝炎的潜伏性感染方式又与瘟疫“伏邪”的病发特点颇相类似。历代中医沿用茵陈篙汤,甘露消毒丹等医治黄疽,皆取法清热利湿解毒。肝炎的医治也沿用此法,认为湿热毒邪侵袭是肝炎的病发缘由,湿热毒邪致病,即毒邪学说已成为共鸣。灼津为痰;或湿邪困阻阳气,水湿停聚为痰。毒与痰搏,毒仗痰势,痰助毒威,相互为患,胶结难解。
毒邪伤及肝木,肝失疏泄,气机不利,血行不顺畅,痕血停滞,即“初病在经在气,久病入络入血”。现有研究表明,慢性肝炎患者多有肝纤维化存在及微循环改变,应用活血化瘀中药能改良微循环及结缔组织代谢。肝炎病程较长,尤多入络之候,其络病及自外而入内者,系外入之毒邪致使肝、脾功能失调,继而痰疲留滞,邪毒夹痰瘀混入血络当中而至。
因而可知,肝炎的病因病机当责之于毒、痰、瘀,3者在其病发进程中,虽可有前后之别、显隐之分,但必将相互滋生,相互博结为患。
中医医治中医以对症医治为主,同时统筹肝脏本身的病变,以延缓疾病的进展。
1、黄疸辨治1.阳黄1)湿热兼表治以清热化湿,佐以解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2)热重于湿治以清热利湿,通腑化瘀,茵陈蒿汤加减。)湿重于热治以健脾利湿,清热利胆,茵陈4苓汤加减。)胆腑郁热治以清热化湿,疏肝利胆,大柴胡汤加减。)疫毒发黄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加减。2.阴黄1)寒湿遏阻治以温中化湿,健脾利胆,茵陈术附汤加减。2)脾虚湿郁治以健脾益气,祛湿利胆,6君子汤加茵陈、柴胡。)脾虚血亏治以补养气血,健脾退黄,小建中汤加减。2、胁痛辨治1)肝气郁结治以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加减。2)瘀血阻络治以活血化瘀,理气通络,血府逐瘀汤加减。)湿热蕴结治以清热利湿,理气通络,龙胆泻肝汤加减。)肝阴不足治以养阴柔肝,佐以理气通络,一向煎加减。健康咨询;
白癜风哪里能治好武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fbmgc.com/zcmbyy/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