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长江日报讯5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12月27日,医院的年度吴阶平医学奖颁奖现场,桂希恩教授将获奖奖金直接全医院公益慈善基金,用于开展希望之友、医学生下基层、医学人文教育基金等公益活动。吴阶平医学奖是我国医药卫生领域的高级别奖项,主要奖励促进中国医学科学技术进步,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每年评选1次,获奖人数不超过2名。桂希恩教授(右二)现场捐出全部50万元奖金。■实至名归基金会专程从北京来汉为他颁奖“桂希恩教授此次获奖实至名归!”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名誉理事长晓萌此次是专程从北京来到武汉为桂教授颁奖。她介绍,在评奖过程中,大家都感受到了桂希恩教授对医学的热血和衷心,他的为人、他的才学和他的胸怀,无一不让人敬佩。桂希恩不仅仅为中国医学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医学工作者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医院党委书记袁玉峰深情回忆,在自己还是医学生的时候,就跟随桂老师一起到农村,为乡亲们服务,为社会作贡献。“比能力更重要的是精神”“要尽力为有需要的人服务,就会有充实的生活,并活在友谊的海洋里”……桂老师一直在践行他自己的话。袁玉峰表示,医院将以此为契机,激励广大医者以吴阶平院士、桂希恩教授为榜样,为全方位保障人民健康、助力医学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医院院长王行环表示,“人民医学家”桂希恩教授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好医生,是一位卓越的医学科技工作者,更是当今社会一面“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旗帜。他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时刻将患者放在心上,一生将自己的科研创见与病人需求紧密结合,树立了“大医精诚,敬畏生命”的人物榜样。■“最难对付的老师”是学生们最崇拜的对象“本科期间我有幸随桂教授前往湖北江陵进行血吸虫病调研,他在调研工作中亲力亲为,每天走访观察当地环境防治情况,关心曾经的血吸虫病患者的用药和康复情况,不仅给病人带来了安全感和温暖,更激发了我们这群医学生对医学研究和社会责任的热情。”武汉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毕业生、医院麻醉手术科博士后熊颖很是感慨。桂希恩将自己的科研项目与病人需求紧密结合,在其他传染性疾病防治领域也创下湖北省乃至我国医疗界的众多“第一”:20世纪80年代,桂希恩是我国首批将大剂量干扰素应用于乙肝治疗的临床专家,为了更好地把握药物的作用,他将第一针扎在了自己身上;他深入湖北省血吸虫病疫区开创了综合防治工程,在3年内使得当地血吸虫病的感染率由30%降到4%以下,为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指引了一个方向;在血吸虫病和乙型肝炎的综合防治上,他率先发现血吸虫病患者在按照传统方法检测时,容易出现乙肝高发的假象,此举促使我国将旧的检测方法淘汰;他潜心于流行性出血热治疗的研究,第一个建立了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病原治疗的新方法,具有重要的医学和社会意义。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和教师,工作认真和治学严谨是桂希恩的一贯作风。“可能”“大概”“好像”这类含糊不清的词在具体工作中是绝对不允许的,学生们称他为“最难对付的老师”,但同时,他也是学生们最崇拜的对象。他多次带领研究生到艾滋病高发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深入疫区采集血样,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了学生的安全,每次采集血样都由他一人亲自完成。■帮助学生不求回报只望他们将来回报社会据了解,此次捐出50万元奖金并不是桂教授第一次做慈善。20世纪90年代,桂希恩冲破层层阻力,成为中国艾滋病高发区的最早发现者。在艾滋病还不被大众接纳的年代,他不畏艰险、不辞辛劳,数十次到艾滋病高发村庄进行调查研究,为病人送医送药,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医院拒诊的患者顺利接受有创检查和手术治疗。年5月,为了证明艾滋病在正常的生活接触中不会传染,让艾滋病患者享有和正常人一样的尊严,桂希恩征得家人的同意,将来武汉治疗的5位艾滋病病人接到家中同吃同住。仅到年的6年间,桂希恩就向武汉大学、武汉市红十字会、艾滋病防治协会等社会团体捐款30余万元,向阳新、安陆、广水等地小学捐款,帮助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合计9万元。桂希恩每年组织多次艾滋孤儿和艾滋病家庭的青少年活动,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和学习、生活上的帮助。桂教授曾动情地说,帮助学生并不求回报,只希望他们学知识、学做人、将来回报社会。他深情寄语青年一代:“扎实学好知识,为人民健康服务!”(长江日报记者刘璇通讯员丁燕飞於鑫益张翼飞视频制作刘璇)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fbmgc.com/zcmbyy/23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