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多由于湿热之邪留恋,肝脾久病而致气虚血亏,或气滞血瘀,迁延不愈,演变而来。属于中医胁痛、郁证和症积的范畴。因为病程较长,肝功能长期损害,正虚邪恋,往往不易骤效,其病理变化,因禀赋有强弱,感邪有轻重,而各有不同。约言之,有伤阴、伤阳之异,在气、在血之分。必须把握病机,知常达变,方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兹就其证治略陈管见于次。
一、疏肝与养肝肝病之证治,头绪纷繁。清代治肝大家王旭高就总结出治肝三十法。笔者认为疏肝与养肝是治疗肝脏自病的基本大法。这是以肝脏的生理功能为理论基础的。肝为藏血之脏,其体柔,主疏泄,性喜条达,对人体气机的运行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其为病则显露出刚强之性,故古人曰“木曰曲直”。肝属厥阴,但中寄相火,易于化火动风,所以前人用“体阴用阳”来概括它的生理功能。肝脏的疏泄功能是与肝体密切相关的,肝血充沛,肝体不燥,则疏泄有度;肝血不足,肝气有余,则易于横逆致变。肝体愈虚,肝用愈强。前人的这一论点是精确的。疏肝法是理肝的一种方法,凡肝脏“曲”而不“直”者宜之。养肝法是濡养肝“体”的一种方法,凡肝脏“直”而不“曲”者宜之。“疏”与“养,是中医治疗学动静观的体现。历代典籍的治肝方剂,纯用疏肝药或养肝药是少见的,疏养结合则是普遍规律。慢性肝炎症见情怀抑郁,胸闷不舒,欲嗳不爽,两胁胀痛,食欲不振,舌苔薄腻,或上有垢浊,脉弦或濡滑,为肝失疏泄,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湿浊内阻,气机不畅。二、扶正与驱邪慢性肝炎多由急性肝炎演变而来,而湿热疫毒又是导致急性肝炎之主因,所以驱邪仍是慢肝治疗中的重要环节。但不可把驱邪机械地理解为清热解毒,一味追求降低肝功指标则是片面的。按照中医学的观点,“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空虚之处,便是容邪之所”,慢肝的病理变化,同样离不开邪正之纷争。治疗也必须正确地运用扶正驱邪,或在驱邪中不忘扶正的指导思想。慢肝多属虚实挟杂,正虚多由实邪留连日久而来,而只有肝气得舒,脾胃才能健运;瘀血得去,新血才能化生,故应攻补兼施,权衡适度,始收佳效。慢性肝炎用补法,必须在明确病位的基础上,区别其为阴虚,抑为阳虚,方能对症下药。凡阴虚者,宜补而兼清;凡阳虚者,宜补而兼温。病由肝而起,传脾而盛,传肾更剧。从肝、脾、肾损伤之程度,可以测知病情之轻重。慢肝伤阴最多,但亦有伤及肝阳者。阳虚气弱,则肝用不及。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疏泄无力,症见面色灰滞,气短乏力,不耐疲劳,稍劳则精神倦怠,纳谷乏味,食后腹胀,大便于溏不一,小溲时黄,脉弦细,舌质淡,苔白。阳虚往往有怯冷之表现,临床不难辨识。慢肝进一步发展,还会出现肝肾精血亏损,症块癖积的见证。三、在气与在血对慢肝之各种症候,区别是在气分或在血分,有利于把握病理层次,故不容不辨。所谓在气,指慢肝因气机失调所导致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如肝气郁滞,湿热壅遏;或脾虚气弱,湿浊不化等。所谓在血,是指病邪由气入血所产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或气滞以致血瘀,或热毒入血而耗血动血。而病程已久,正气不足,湿热病邪混入血络之中,亦属于血分之证治范围。慢肝以肝脾虚损为本,血瘀为标。其血瘀之表现,主要有气虚血瘀和阴虚血瘀之不同。四、总结1.慢性肝炎多系湿热深伏,或湿热残留不尽,而正气偏虚者。所以在治疗上,既要清除湿热,又要针对阴阳、气血、脏腑之寒热、虚实,灵活机变,邪去则正安,正胜则邪却。2.慢肝之饮食问题:慢肝之成因都与过食膏粱肥甘有一定关系。多数患者因长期大量吃糖、鸡蛋、牛奶等,虽体重增加,但sGPT多有反复,部分患者pB旨蛋白和甘油三脂均高于正常。因此慢肝饮食也应当辨证分析,区别对待。若属正虚邪实而邪实为主时(如慢活肝),高蛋白饮食当不用或少用。若虚实并重,可酌加蛋白饮食,但不可过量。若以脾气虚为主,蛋白饮食当从小量开始,逐渐增加,若急于滋补,易导致“食复”。3.慢肝的休息问题:“肝为罢极之本。”慢肝患者必须注意适当休息,因肝藏血,劳累过度,易耗伤肝血,不利于疾病之恢复。同时注意调摄情志和调理饮食。适量锻炼,如气功、太极拳,亦有助益。4.慢肝与眼之关系:“肝开窍于目”“目受血而能视”。肝病既久,阴血耗伤,往往出现视力疲劳、下降、视物模糊及复视,同时眼血管有显著变化。凡肝经疫毒炽盛,病势活动进展者,眼血管扩张、弯曲、鲜红;病情稳定则血管变细伸直,颜色转为淡红,趋向正常,于诊断有参考价值。吉林敖东慢肝解郁胶囊,是慢性肝炎与肝郁气结引起诸症的首选治疗中药,组方源自宋代著名医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中医十大名方之一《逍遥散》加味而成。
注: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长按指纹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fbmgc.com/zcmbyy/22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