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肝炎是由犬传染性肝炎病毒所引起的犬科动物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近几年来狐、貉常有发生,而水貂发病也呈上升趋势。病的特征是循环障碍、肝小叶中心坏死、肝实质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核内出现包涵体。
(一)病原及流行病学
犬传染性肝炎病毒属于腺病毒科哺乳动物腺病毒属,病毒的抵抗力强,在室温下可存活10~13周,附着于注射针头上的病毒可存活3~11天。
病貂、病狐、病貉是本病的传染源,发病动物的呕吐物、唾液、鼻液、粪便和尿液等排泄物和分泌物中都带有病毒。康复后的动物可获终生免疫,但病毒能在肾脏内生存,经尿长期排毒。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也可以以体外寄生虫为媒介传染,但不能通过空气经呼吸道感染。本病不分季节、性别、品种均可发生,尤其是不满l岁的貂、狐、貉感染率和致死率都很高。
(二)症状
l.肝炎脑炎型
潜伏期2~8天,轻症病例仅见精神不振,食欲稍差,往往不被人注意。重症病例,体温升高至40~41℃,采食减少或停止采食,有时呕吐,粪便初期呈黄色后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煤焦油状黏而黑,很快机体衰竭,卧于笼内而死亡。也有的在死前有神经症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不久即可死亡。部分病例的眼、鼻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白细胞减少,血液凝固时间延长。最急性者突然发病,采食停止1天左右即可死亡。
2.呼吸型
潜伏期5~6天,患病动物体温升高l~3天,精神沉郁,采食减少到停止,呼吸困难,咳嗽,有脓性鼻液。有的发生呕吐,常排出带黏液的黑色软粪。
临床上肝炎脑炎型与呼吸型常常同时发生,单一出现的较少。
(三)病理变化
肝炎脑炎型死亡的病例,腹腔内积存大量污红色的腹水,肝脏肿大被膜紧张呈黑红色或肝脏肿大出血。胃肠黏膜弥漫性出血,肠腔内积存柏油样黏粪,肺脏肿大,有出血斑,具有神经症状的水貂,脑膜充血出血严重。
(四)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和病理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可采取发热期动物血液、尿液,死后采取肝、脾及腹腔液进行病毒分离,还可进行血清学诊断。
(五)防治
本病关键在于平时的预防,按照防疫规程进行防疫,注意环境卫生和消毒,注意用优质饲料饲喂动物。对发病后的动物立即隔离治疗,对发病动物污染的环境彻底消毒,同时对全群进行预防性治疗。
发病动物的治疗:一般采取输液疗法,以纠正水、电解质的紊乱;用抗生素防治继发感染。也可用大青叶、板蓝根、维生素B12、维生素C进行肌肉注射。同时应注意加强护理和饲养管理,对全群健康动物应用磺胺类药物,如葡萄糖、维生素C、病毒灵、多维素、黄芪多糖等拌料,连喂5~6天。
养生保健你为什么会长胖这张图告诉你神经系统病例分析万能公式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fbmgc.com/zcmbyf/9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