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考古发现广东引人注目
由国家文物局召开的本年度全国考古工作汇报会本月4日至9日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省市文物局、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领导、专家近百人参加会议。会议总结两年来考古工作的成绩,并就业内热门、难点及主要考古成果进行交换讨论。在本次会议上,广东省文物考古所首次全面公布了广东在1年来的七大考古发现,引发广泛关注。 东莞蚝岗遗址: 发现珠三角第一村 位于东莞市南城区胜和管理区濠江四队大园蚝岗上。该遗址于上世纪60年代发现,省考古所为配合东莞市城区建设,于今年4月开始对遗址进行发掘。此次发掘行动不但出土了一批石器、骨器和蚌器,而且还发现了那1时期文化的标志――彩陶。陶器有夹砂褐陶釜、罐、器座、泥质灰陶罐、圈足盘、钵和彩陶圈足盘。这些器皿多有细绳纹、刻画纹和镂孔。石器包括尖状器、砸击器、砺石、石拍、坠、锛、斧等,乃至发现了罕见的石磨盘。骨器有骨铲、骨锥、骨针等。蚌器有穿孔蚝壳等。在遗址地层的最底层(第6层),考古人员找到了古人的墓葬区,发掘出一具生活在5000年前的成年男性的遗骸。 该遗址被部份专家与媒体定义为“珠三角第一村”,认为它的发现大大提早了珠三角文明史。 遂溪鲤鱼墩遗址: 半月形屈肢葬耐人寻味 位于湛江市遂溪县江洪镇东边角村鲤鱼墩。是一处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贝丘遗址,遗址东西长80米,南北宽35米,上层为灰黄土杂以贝壳,含有红陶衣陶片;下层为灰黑土,逐步往下为棕红色,与贝壳混合堆积,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装饰物及贝壳。该遗址出土的保存完全的儿童白癜风的饮食人骨架墓葬特别值得关注,墓主的骨架呈弯曲状,是“屈肢葬”。这1发现耐人寻味。 梅县荷泗佛子岗遗址: 商朝石器制造场 位于梅县荷泗镇董田村佛子岗。该遗址属于新石器晚期至商朝初期的石器制造场。现场共出土石斧、石锛和石镞等一批石器,和蓝纹、曲折纹及附加堆纹的泥质或夹砂陶罐、陶鼎和陶釜。 曲江马坝岗顶墓地: 红峡遗址“姊妹篇” 今年5月-6月间,考古人员在曲江县马坝镇岗顶发掘出若干陶器和石器,被当地文物部门鉴定为商周时期的墓地,省考古所随后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算出墓葬46座,出土器物50多件。墓葬共分两组,东西向11座墓葬多有随葬品,出土器物包括铜戈、玉环、玉管、凹底陶罐、陶釜等。南北向35座墓葬随葬品较少,有的墓葬乃至只用砾石、河卵石随葬。出土随葬品中还有原始瓷豆、陶钵、小鼎、小罐、陶纺轮、石锛等生产工具。据介绍,岗顶墓地是粤北先秦时期除石峡遗址外发掘墓葬数量最多、出土文物相对丰富的遗址。 徐闻汉朝遗存: 白癜风最佳治疗方法 随葬品大都是“进口货” 去年年底开始,省考古所启动了徐闻汉朝遗存研究项目。这里的汉朝墓葬均为长方形券顶单室墓,墓室较小,墓葬级别不高。但出土随葬品较多的虎魄、玛瑙、水晶、琉璃等装饰物明显都是舶来品,与海外贸易密切相干。如此大规模的西汉初期文物的发现,在雷州半岛地区尚属首次。 东莞大朗石夏宋元村落: 宋元名窑磁器地下博物馆 位于东莞大朗镇石夏村,今年6月省考古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该遗址面积仅400平方米,却出土了数量较多、种类丰富的文物。除罕见的装潢花纹富有特点的瓦当以外,更出土了大量磁器及釉陶器。磁器包括青瓷、青白瓷、黑釉瓷与白瓷等,大多属于宋元时期各大名窑。 专家认为,广东地区此前发现和发掘的宋元遗址很少,对宋元时期村落遗址的认识一直比较模糊。石夏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广东尤其是东莞地区宋元时期的文化内涵、村落形态及当时的社会状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东莞寮步钟雪松家族墓: 岭南第一明墓 位于东莞寮步镇上屯村,省考古所会同东莞市博物馆于今年2月-3月对该明朝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发掘前,该墓曾有墓道,墓道两边有石人、石羊、石麒麟和石华表各一对,但遭到施工机械的严重破坏。该墓葬群中共发掘出墓葬4座。其中主墓为钟雪松夫妇合墓,该墓共有4室,为灰砂、石条、青砖混合结构建成。墓主均裹有多层丝绸衣服,外衣上绣有精致的装潢图案,随葬品有铜钱金环、银簪、木梳与竹扇和精美青花瓷罐、碗、盘、瓶等,其造型、图案与釉色都属上等,是明朝民窑磁器精品。(方正)
来自:南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fbmgc.com/zcmbjc/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