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损害的原因很多,包括感染性及非感染性。
感染性多由肝炎病毒引起,如甲乙戊型肝炎病毒感染,但在儿科临床实践中常遇到与这些肝炎病毒感染无关的继发性肝功能损害。
肝功能损害分度标准: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为主要指标,即以ALT40~U/L为轻度肝损害,ALT>U/L为中度肝损害,ALT>U/L为重度肝损害。
肝脏作为人体重要的解毒和代谢器官,储血量和血流量相对较多,尤其在儿童时期肝脏相对较大,含氧量及对氧的需求量较高,对外界的刺激更加敏感,容易发生肝损害。患儿出现肝损害的机制可能与感染、毒素、药物毒性作用、缺氧等因素有关。肝脏功能是否健全直接关系到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临床上,大多表现为轻度肝损害,重者则可发生肝衰竭。因为小儿肝细胞再生能力较强,肝损害后及时治疗,则比较容易恢复。有资料显示,血清酶学检查是目前临床上检测肝功能最有价值的方法之一。ALT主要存在于细胞浆中,而AST主要在线粒体中,ALT是较敏感的指标,而AST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肝损害的程度。当AST或ALT/AST比值升高时,则提示肝细胞损害较重。
临床上,由肝炎病毒引起的肝损害往往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及明确的病史,容易引起重视。而非病毒性肝炎肝损害,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原发病症状,往往导致肝损害的漏诊。应把肝功能检查作为临床感染患儿常规检查项目,以了解肝功能受损情况。如肝功能异常时,尚需排除肝炎、病毒、肿瘤等导致的肝损害。感染是引起继发性肝损害的主要原因,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支原体感染等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
文献报道,病毒感染是小儿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最常见病因。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是导致肝功能异常的常见原因。引起继发性肝功能损害的病因主要以呼吸道和肠道感染性疾病为主。呼吸道感染患儿最易合并肝功能损害;其次为肠道感染。支原体感染现已成为儿童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之一。近年来,支原体感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极易出现肺外并发症,因此需要高度重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多伴有轻度肝脾肿大。
在非感染性疾病中,脂肪肝和药物性肝损伤居多。随着肥胖儿童数量在全球的快速增加[,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炎症介质可引发肝损伤,尤其在病毒、细菌等病原对肝脏的损伤,如果合并存在低氧血症、低血容量、循环障碍等情况,易引发瀑布效应,发生严重的肝脏损害,导致肝衰竭。
患有白癜风要如何治疗白癜风能治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fbmgc.com/zcmbhl/9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