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白癜风哪个医院好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FibroScan肝硬度是一种非侵入性检查,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患者的晚期肝纤维化和门静脉高压密切相关。此外,对于HCV抗病毒治疗后相关并发症的发展,有许多常规的临床和实验室预测指标,包括年龄、肝硬化的临床诊断、纤维化-4(FIB-4)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和通过持续病毒学应答(SVR)获得的病毒清除率。但目前尚不清楚治疗前后的肝硬度是否与不良肝脏预后独立相关,即使在调整了这些预测因素的情况下。
基于此,PhilipVutien等人在AlimentaryPharmacologyTherapeutics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旨在确定在调整现有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之后,抗病毒治疗前后的肝硬度是否与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细胞癌(HCC)或死亡相关。
研究方法
该研究纳入来自美国退伍军人健康管理局的例在年之前接受抗病毒治疗且在抗病毒治疗后(n=)或抗病毒治疗前2年内(n=)至少接受过一次肝硬度测量的HCV感染患者。其中包括例在抗病毒治疗前后进行肝硬度测量的患者。在肝硬度测量或开始治疗前,研究者提取了患者统计数据、住院和门诊就诊、生命体征、诊断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药房处方等信息;此外,还提取了年龄、体重指数(BMI)、种族/民族和所有基线实验室检查信息。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来确定治疗前后肝硬度与HCC、失代偿期肝硬化、全因死亡率或肝移植的关系。
研究结果
研究人群特征
例在抗病毒治疗后测量肝硬度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3.4岁,所有患者均为男性,此外,43%为非西班牙裔白人,37.7%为非西班牙裔黑人,有65%的患者接受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治疗,35%接受干扰素(IFN)的治疗,59.2%达到持续病毒应答率(SVR)(表1)。
表1.抗病毒治疗后测量肝硬度的HCV感染退伍军人的基线特征
例在抗病毒治疗前测量肝硬度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4岁,患者均为男性。所有患者随后接受DAA的治疗,并且91.5%的患者达到了SVR(表2)。
表2.抗病毒治疗前测量肝硬度的HCV感染退伍军人的基线特征
例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前后均测量了肝硬度,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基于DAA的治疗,92.7%的患者达到了SVR。
治疗后肝硬度与不良结局的关系
在治疗后肝硬度队列中,肝硬度测量后平均随访27.3个月,有57例(6.5%)患者死亡或接受肝移植,21例(2.4%)患者发展为失代偿期肝硬化,26例(3.0%)发展为HCC(表3)。在治疗后发生失代偿期肝硬化的21例患者中,12例发生腹水,8例发生静脉曲张出血,1例发生肝性脑病。与≤12.5kPa相比,治疗后肝硬度20kPa与四种结局的发展显著相关:包括死亡或肝移植(HR2.40,95%CI:1.29~4.45),失代偿期肝硬化(HR8.04,95%CI:3.33~19.41),HCC(HR5.03,95%CI:2.20~11.47),以及单因素分析中的死亡率、肝移植、失代偿期肝硬化或HCC(HR3.43,95%CI:2.12~5.57)的复合事件。
在多因素分析中,与肝硬度≤12.5kPa相比,治疗后肝硬度20kPa与失代偿性肝硬化(校正HR3.85,95%CI:1.29~11.50)和复合事件(校正HR1.95,95%CI:1.07~3.56)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相关。肝硬度20kPa也与HCC(校正HR2.49,95%CI:0.89~6.97)和死亡率或肝移植(校正HR1.68,95%CI:0.80~3.53)相关。但是,由于结果数量相对较少,这些相关性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
根据趋势检验,治疗后肝硬度级别的增加(≤12.5~12.6至20~20kPa)与更高的死亡风险和失代偿期肝硬化、HCC和复合事件的发生显著相关(趋势检验P0.01)。
表3.治疗后肝硬度与死亡率和肝相关结局的关系
治疗前肝硬度与不良结局的关系
在治疗前肝硬度队列中,抗病毒治疗后平均随访34.6个月,33例(6.7%)患者死亡,14例(2.8%)发展为失代偿期肝硬化,19例(3.9%)发展为肝癌(表4)。随访期间无患者接受肝移植。在治疗前队列中发生失代偿期肝硬化的14例患者中,8例出现腹水,4例出现静脉曲张出血,2例出现肝性脑病。
单因素分析显示,与肝硬度≤12.5kPa相比,治疗前肝硬度20kPa与发生HCC(HR4.40,95%CI:1.29~15.02)和复合事件(HR3.22,95%CI:1.68~6.17)的风险显著增加相关。肝硬度20kPa也与死亡率相关(HR2.15,95%CI:0.98~4.71),但这无统计学意义。研究者没有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和治疗前肝硬度之间的关系(表4),因为只有一例治疗前肝硬度≤12.5kPa的患者出现失代偿期肝硬化。
在多因素分析中,在校正年龄、种族/种族、肝硬化诊断、BMI、糖尿病、FIB-4评分、MELD评分、查尔森合并症指数、酒精使用障碍和SVR后,治疗前的肝脏硬度与任何结局均无显著相关性。
根据趋势检验,治疗前肝硬度类别的增加(≤12.5、12.6~20和20kPa)与较高的死亡率(趋势检验P=0.04)、发展为失代偿性肝硬化(趋势检验P0.)、HCC(P0.01)和复合事件(趋势检验P0.)显著相关。
表4.治疗前肝硬度与死亡率和肝相关结局的关系
治疗前后肝硬度值的变化与不良结局之间的关系
在治疗后和治疗前肝硬度的队列中(n=),两者之间的平均差值(治疗后减去治疗前)为-3.94kPa(范围-30.4~20.6kPa)。与治疗前相比,20例(16.1%)患者治疗后肝硬度测量值增加,例(82.3%)患者治疗后肝硬度降低。Cox回归分析受少数结果的限制,但是,如果治疗后肝硬度等于或大于治疗前的值,则与死亡或肝移植(校正HR7.93,95%CI:1.59~39.47)和综合结局(校正HR4.83,95%CI:1.12~20.86)有显著相关性。
研究结论
在调整了包括肝硬化的先前诊断,SVR和FIB-4评分在内的预测因素后,治疗后肝硬度20kPa与失代偿期肝硬化、HCC或死亡的发生独立相关,提示治疗后肝硬度20kpa可增加预测上述不良结局的预后价值,甚至超过这些预测因素。
相比之下,治疗前的肝硬度与这些结局不存在独立的相关性,这可能表明治疗后肝硬度比治疗前肝硬度更能预测长期结局。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丙型肝炎患者中,获得治疗后的肝硬度测量值可能有助于识别有长期不良结局风险的患者。
参考文献:
VutienP,KimNJ,MoonAM,PearsonM,SuF,BerryK,GelmanH,IoannouGN.Fibroscanliverstiffnessafteranti-viraltreatmentforhepatitisCisindependentlyassociatedwithadverseout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fbmgc.com/zcmbhl/19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