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每天进出小区,是不是都要测量体温;进入公司或小区大门,是不是也要“中上一枪”?每次测体温,大多数人结果都是36℃多,而一旦超过37.3℃,你往往会被拒之门外。可是你知道吗,最近研究显示,体温升高,有助于降低新冠患者死亡率。由暨南大学、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深圳承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方医科大学的研究者联合发表最新研究报告,用计算和实验证据证实:新冠病毒在高烧体温下侵染性大大降低,高烧可能显著改善疾病的进展和预后。本项研究发现,人体早有有效对抗新冠肺炎的机制:高烧。新冠病毒依赖其表面的S蛋白与人细胞表面的ACE2受体结合,进而入侵细胞。在39-40°C的高温下,新冠病毒S蛋白与ACE2的结合力大大减弱。研究者使用了分子动力模拟发现了这一现象,然后用体外实验和假病毒感染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现象。临床标本的qRT-PCR结果也显示,新冠患者体温38°C者,其体内的新冠病毒载量远超体温38°C患者。虽然发烧是人体对外来病原微生物的普遍反应,但就冠状病毒而言,发烧并非总能抑制冠状病毒的侵染。本研究的计算与实验证据显示,与新冠病毒高度同源的SARS病毒,在高温下与ACE2的结合力并不会变弱,亦即其在高温下的侵染性不会减弱。这一区别源于这两种冠状病毒S蛋白的RBD结构域的结构不同,因此与ACE2结合时的温度特性截然不同。高温时,SARS病毒的RBD结构域较为紧密,保持良好的结合能;而新冠病毒的RBD结构域则相对松散,结合能较低。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人们对新冠患者早期的发烧一般都采取降低体温的措施。此项研究结果提示,给新冠患者在早期就采取降低体温的做法可能助长了病毒的侵染,从而加重了病情;而早期一过性的高烧可能有助于治疗和降低死亡率。本研究通讯作者为张弓教授(暨南大学/承启生物)、董鸣教授(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承启生物)、张其威教授(暨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上文说明了一个问题,体温升高(在一个范围内)有助于剿灭新冠病毒。热疗对癌症的治疗也有大量的研究和应用。氢水沐浴有一个特点就是让人体温度升高更显著,这可能是氢水沐浴能产生更多效应的重要基础,因此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最新这一研究用24名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热成像分析仪进行体温研究,研究氢热水沐浴后体温改变的情况。在新冠疫情期间,这种体温分析仪已经大量投入使用作为流动人群体温分析的工具,当然用于科研需要更高级的仪器,特别是需要对各个部位精细的位置和温度记录。根据热图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相同条件下,41℃,泡浴10min,用氢水沐浴比非氢水沐浴带来的热量保持效果明显提高,保持效果分别为腹部大腿上肢手脚。研究中使用的氢水指标为,氢气浓度有两种,分别为和微克/升(ppb),氧化还原电位分别:?91和?mV。低浓度氢水是电解30分钟制备,高浓度氢水电解分钟。对照水氢气浓度为0.8ppb,氧化还原电位+mV。热图显示,同样水温41度,同样泡浴时间10分钟,氢水沐浴后体温整体高于无氢气对照,这种效应和氢气浓度关系比较复杂,不是简单相关。这种效应在体表温度和腋窝温度都有体现,在沐浴后即刻、30分钟和60分钟都保持一致效应。每个部位温度改变汇总,上图A是沐浴后30分钟,下图B是沐浴后60分钟。黑色为正常对照,蓝色为低浓度氢水,红色为高浓度氢水。请注意除了腋窝外,其他部分变化并不是氢气越高变化越大。为对氢水沐浴热潴留效应进行机制分析,该研究还对手部指端毛细血管宽度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氢水沐浴后受试者手指毛细血管宽度扩大明显超过对照组,这说明氢水沐浴能对全身血液循环的促进作用超过热潴留效应。分析结果发现,氢气沐浴后氢气浓度越高,毛细血管的宽带越大。氢水泡浴疗法,如果用高于体温的热水,也可以算一种氢热疗,或氢水热疗。根据最新这一研究,采用氢水更容易产生热潴留,这说明氢热疗效果可能比普通水疗效果更好,也提醒我们应注意水温和沐浴时间的控制,对存在心肺功能障碍的人要从严把关,因为这一效应也意味着对人的心肺功能要求比较高。韩国的氢SPA池众所周知,体温是和基础代谢率挂钩的,体温每上升1℃,基础代谢会提高约13%。体温过低,基础代谢率低,体温下降,血液流速放缓,白细胞的工作效率也随之变低。行动缓慢、反应迟钝的白细胞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病毒等异物,即使发现了,也很难迅速召集其他白细胞来消灭病毒细菌等,导致机体容易感染病毒和细菌,引发疾病。快速提高免疫力抵抗病毒已是全民共识。在即将到来的年,我们呼吁从日常生活入手,抗击新冠肺炎,全面提升免疫力,为健康加分!
—END—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文字来自互联网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删除。
温馨提示:根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条例》,氢气不能替代药物治疗。
往期回顾
点击下方文字即可阅读
氢生万物!
氢个案汇总
氢气与中医的渊源
氢气或可挽救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生命
气死病毒!疫后如何重启自身的小宇宙?
氢水治疗三高临床研究全文解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fbmgc.com/zcmbzl/20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