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慢性乙肝的有限治疗
——让患者摆脱长期治疗困扰
长期治疗给患者带来的困扰
慢性乙肝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较普通疾病而言,需要更长的治疗时间。长期治疗的目的是为了持久抑制乙肝病毒,但遥遥无期的治疗是绝大多数患者无法承受的,可以说愿望虽好,却无法实现。据年11月21日公布的首届慢性乙肝治疗医生患者预期调查结果显示,三成以下的乙肝患者能承受3年以上的治疗。许多患者因为治疗时间过长,漫漫长途,觉得无望,而选择了不治疗或中途放弃,从而导致了病情恶化或治疗失败。
同时,长期治疗的巨额费用也令许多患者不堪重负。当前常用抗病毒药物每年的治疗费用低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站在患者的立场上,有谁愿意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这样的治疗呢?因此,有限疗程治疗同疗效一样,反映患者真实的治疗需求。
如何实现有限治疗?
要控制慢性乙肝进展、实现有限治疗,三个关键的地方需要我们把握,一是掌握治疗时机,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尽早治疗。年ChuCM等台湾学者发表的研究显示40岁前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显著低于40岁以后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患者,即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越早,患者的预后越好。
二是要个体化治疗。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情况、基线ALT水平、有无肝硬化、病毒载量、e抗原状态及水平、经济条件、既往治疗情况等综合考虑选药。当前批准的乙肝抗病毒药物有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两大类。相比较而言,干扰素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较高,尤其适合年轻、近期(2~3年内)有生育计划、基线ALT较高、病毒载量不太高的人群,但该治疗费用较贵。而核苷(酸)类似物则具有较强的抗病毒能力,服用方便,副作用少,可以用于各种类型慢性乙肝(包括合并肝硬化的患者)治疗。部分患者通过有限疗程的治疗可达到“双达标”,从而获得停药的机会。对于基线ALT水平较高、病毒载量较低的患者,实现“双达标”的概率更大。根据已发表的数据,在核苷(酸)类似物中,替比夫定具有较高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停药后的持久应答率也较高。HouJL筹学者在亚太肝脏研究学会(APASL)上的报道显示,替比夫定治疗后获得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患者停药后随访52周,九成的患者能维持e抗原血清学转换,高于其他核苷(酸)类似物。对于具有较高基线病毒载量或需长期治疗的患者(如肝硬化患者),常需要选择具有强效抗病毒作用、耐药率低的药物。总之,在已批准的治疗乙肝药物中,各有其优缺点,需根据患者的病情、经济条件等,选用合适的药物。有时还需根据治疗初期的应答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是达标后应采用适当期限的巩固治疗,以提高持久应答率、减少复发可能性。虽然当前医学界尚未对慢性乙肝的巩固时间达成共识,但年YoonSK等韩国学者发表的研究表明,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后再继续巩固治疗12个月以上时间的患者可获得更好的临床预后,停药后复发率也更低。
因此,把握治疗时机、进行个体化治疗是实现有限治疗的基础,适当期限的巩固治疗则是实现有限治疗的重要保障。
北京哪家看白癜风好在北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fbmgc.com/zcmbwh/11229.html